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19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 对现有文献的评析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网络舆情概述第19-31页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概念第19-20页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特点第20-22页
  一、 匿名性第20-21页
  二、 突发性第21页
  三、 广泛性第21-22页
  四、 群体影响性第22页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及形成机制第22-27页
  一、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第22-25页
  二、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第25-27页
 第四节 网络舆情与政府公共管理的关系第27-31页
  一、 网络舆情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第27-28页
  二、 网络舆情危机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第28页
  三、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共形象的影响第28-29页
  四、 网络舆情引导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的意义第29-31页
第三章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现状分析第31-41页
 第一节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所取得的成效第31-35页
  一、 政府新闻公关意识加强第31-32页
  二、 各级政府深度“触网”第32-33页
  三、 网络舆情应对提速,官员问责力度加大第33-34页
  四、 政务微博扩展官民互动空间第34-35页
  五、 积极回应网络“微公益”活动第35页
 第二节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不足第35-38页
  一、 政府信息公开缺乏自觉与自信第36页
  二、 网络舆情处理手段单一、经验不足第36-37页
  三、 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不健全第37-38页
  四、 新闻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第38页
 第三节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第38-41页
  一、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预判不足第38-39页
  二、 网络舆情监测手段落后,缺乏专业舆情监测机构第39-40页
  三、 专业的政府公关人才匮乏第40页
  四、 缺乏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网络舆情畸形繁荣第40-41页
第四章 国外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与借鉴第41-46页
 第一节 国外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做法第41-44页
  一、 美国:倡导自律与技术引导第41-42页
  二、 新加坡:分类许可证制度第42-43页
  三、 韩国:网络实名制管理第43-44页
 第二节 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的启示第44-46页
  一、 网络舆情管理须立足实际第44-45页
  二、 提升我国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意识第45页
  三、 把握管理重点,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第45-46页
第五章 提升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第46-54页
 第一节 依托信息技术,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第46-47页
  一、 充分应用舆情分析系统软件第46页
  二、 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室第46-47页
 第二节 优化我国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方法第47-49页
  一、 与网络媒体形成良性互动,赢得公众信任第47页
  二、 鼓励网络议题多元发展,维护理性网络环境第47-48页
  三、 提升政府公关的专业水平第48页
  四、 运用微博辟谣,形成网络舆情对冲机制第48-49页
 第三节 借鉴美国经验,采取专业手段引导第49-51页
  一、 建立专门的政府公关机构第49-50页
  二、 借助专业力量引导网络舆情第50-51页
 第四节 加强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制度建设第51-54页
  一、 建立系统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第51页
  二、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制保障,阻击网络虚假信息第51-52页
  三、 减少新闻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第52页
  四、 畅通我国公民制度化参与途径第52-53页
  五、 切实解决深层次社会危机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志愿者行动的成本管理研究--以无锡二泉网络志愿者为例
下一篇:我国基层村级组织选举制度研究--基于温州市OH区wt街道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