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阶级和阶级归属 | 第8-12页 |
| ·阶级的产生和演化 | 第8-12页 |
| ·阶层的产生 | 第12-14页 |
| 2 阶级—阶层—阶群的演进和异同 | 第14-20页 |
| ·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的阶级概念的融合 | 第14-16页 |
| ·阶级和阶层耦合 | 第16-18页 |
| ·阶群的凸显 | 第18-20页 |
| 3 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阶群分析法 | 第20-30页 |
| ·阶级分析何以可能? | 第20-21页 |
| ·阶层分析何以可能? | 第21-24页 |
| ·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之争 | 第24-25页 |
| ·新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阶群分析法 | 第25-30页 |
| 4 新时期的中间阶群和社会稳定 | 第30-38页 |
| ·中产阶级、中间阶级、中间阶层和中间阶群概念的界定 | 第30-32页 |
| ·中间阶级 | 第30-32页 |
| ·中间阶群 | 第32页 |
| ·中间阶群的兴起 | 第32-33页 |
| ·中间阶群和社会稳定 | 第33-38页 |
| 5 培育健康的中间阶群 | 第38-44页 |
| ·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 第38-39页 |
| ·完善税收调节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 第39-41页 |
| ·深化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中产阶群健康发展 | 第41页 |
| ·积极引导思想文化方向,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 第41-42页 |
| ·努力破除阶层固化,营造良好的阶群流通体制 | 第42-44页 |
| 6 结语 | 第44-45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