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中国春背景中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组SCAR标记发展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31页
 1 小麦及其野生近缘物种第10-12页
   ·小麦基因组的研究第10-11页
   ·小麦的野生近缘物种第11-12页
 2 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12-23页
   ·形态标记第12页
   ·细胞学标记第12-13页
   ·生化标记第13-14页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其在小麦中的应用第14页
   ·分子标记类型第14-23页
     ·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第14-15页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第14-15页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第15-21页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第15-16页
       ·序列标签位点第16页
       ·简单重复序列第16-17页
       ·简单重复序列间区第17-18页
       ·序列特异性扩增区第18页
       ·反转座子位点间扩增多态性第18-20页
       ·反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第20-21页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技术的DNA标记第21-22页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第21-22页
     ·基于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第22-23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第22页
       ·多样性微阵列技术第22-23页
 3 长穗偃麦草第23-26页
   ·偃麦草属植物第23-25页
   ·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与小麦染色体组的亲缘关系第25页
   ·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25-26页
 4 小麦赤霉病第26-30页
   ·小麦赤霉病现状第26页
   ·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及抗性评价第26-27页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第27-29页
   ·长穗偃麦草赤霉病抗源及相关分子标记第29-30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开发第31-51页
 1 前言第31-32页
 2 材料第32-33页
   ·植物材料第32页
   ·PCR扩增引物第32-33页
 3 方法第33-38页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3-34页
   ·ISSR、IRAP、REMAP反应体系及程序第34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第34-36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条带的割胶回收第36页
   ·连接反应第36页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和转化第36-37页
   ·菌落PCR第37-38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8-46页
   ·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组特异片段的筛选与分析第38-39页
   ·E染色体组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第39-40页
   ·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的建立第40-45页
   ·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组SCAR标记稳定性鉴定第45-46页
 5 讨论第46-51页
   ·基于微卫星和反转录转座子发展分子标记的可行性第46-47页
   ·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组特异SCAR标记的发展效率与稳定性第47-49页
   ·发展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组特异SCAR标记的其他途径第49-51页
第三章 小麦赤霉病田间鉴定第51-56页
 1 前言第51-52页
 2 材料第52页
 3 方法第5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5 讨论第54-56页
第四章 利用ph1b突变体创造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途径的建立第56-62页
 1 前言第56-57页
 2 材料第57页
   ·小麦材料第57页
   ·检测引物第57页
 3 易位系创建方法第57-58页
 4 结果与分析第58-61页
 5 讨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附录 各类试剂的配制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WRKY家族转录因子基因ZmWRKY33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两个籼稻矮化突变体矮化的生理与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