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前言 | 第15-21页 |
| 1 液体胶囊概述 | 第15页 |
| 2 液体胶囊的应用 | 第15-17页 |
| 3 液体胶囊的优点 | 第17-18页 |
| 4 液体胶囊赋形剂的选择及制备工艺技术要求 | 第18-19页 |
| 5 液体胶囊国内外上市惰况 | 第19页 |
| 6 模型药物的选择 | 第19-20页 |
| 7 立题目的和依据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及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1-30页 |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 1 材料 | 第21页 |
| 2 仪器 | 第21-22页 |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22-29页 |
| 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27页 |
|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2-25页 |
|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5-27页 |
| 2 黄豆苷元基本性质的研究 | 第27-29页 |
| ·黄豆苷元在不同pH值下的紫外扫描图谱 | 第27-28页 |
| ·黄豆苷元在不同介质中溶解度的测定 | 第28页 |
| ·黄豆苷元的影响因素试验 | 第28-29页 |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黄豆苷元半固体骨架胶囊的研究 | 第30-44页 |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30页 |
| 1 材料 | 第30页 |
| 2 仪器 | 第30页 |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30-42页 |
| 1 半固体骨架胶囊的组成 | 第30-31页 |
| 2 黄豆苷元半固体骨架胶囊的制备 | 第31页 |
| 3 处方的筛选 | 第31-36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31-34页 |
| ·处方的优化 | 第34-36页 |
| 4 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6-37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6页 |
| ·不同冷却速率的考察 | 第36-37页 |
| 5 最佳处方的验证 | 第37-38页 |
| ·黄豆苷元胶囊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 | 第37页 |
| ·黄豆苷元半固体胶囊与市售胶囊溶出度的比较 | 第37-38页 |
| 6 含量均匀度 | 第38页 |
| 7 半固体胶囊内容物的鉴别 | 第38-40页 |
| ·黄豆苷元半固体胶囊内容物和物理混合物溶解度的测定 | 第38页 |
| ·显微图 | 第38-39页 |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9-40页 |
| 8 黄豆苷元半固体骨架胶囊的稳定性考察 | 第40-42页 |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40-41页 |
| ·加速试验 | 第41-42页 |
| ·长期试验 | 第42页 |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黄豆苷元液体硬胶囊的研究 | 第44-54页 |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44页 |
| 1 材料 | 第44页 |
| 2 仪器 | 第44页 |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44-52页 |
| 1 液体胶囊的制备 | 第44页 |
| 2 平衡水量的测定 | 第44-47页 |
| ·平衡水量的测定方法 | 第44-46页 |
| ·平衡水量的验证 | 第46-47页 |
| 3 药物与辅料相容性试验 | 第47页 |
| 4 处方筛选 | 第47-49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7页 |
| ·PEG 400用量的选择 | 第47-48页 |
| ·PVP-K30用量的选择 | 第48-49页 |
| ·最佳处方的验证 | 第49页 |
| 5 含量均匀度 | 第49-50页 |
| 6 黄豆苷元液体胶囊的稳定性考察 | 第50-52页 |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0-51页 |
| ·加速试验 | 第51-52页 |
| ·长期试验 | 第52页 |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黄豆苷元半固体骨架胶囊及液体硬胶囊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 第54-67页 |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54页 |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54-66页 |
| 1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4-59页 |
| ·色谱条件 | 第54-55页 |
| ·溶液的制备 | 第55页 |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55页 |
| ·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55-59页 |
| 2 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59-66页 |
|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 | 第59页 |
| ·试验对象 | 第59页 |
| ·给药设计及血样采集 | 第59页 |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59-61页 |
|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61-63页 |
|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63-64页 |
| ·生物等效性 | 第64-66页 |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66-67页 |
| 全文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