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火星EDL 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 | 第13-19页 |
| ·火星EDL 过程 | 第13-14页 |
| ·火星进入探测器构型 | 第14-15页 |
| ·火星EDL 导航方法 | 第15-16页 |
| ·火星EDL 制导控制方法 | 第16-17页 |
| ·国外成功任务总结 | 第17-19页 |
| ·火星EDL 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难点与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 ·火星EDL 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难点 | 第19-20页 |
|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本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火星EDL 探测器建模与分析 | 第22-34页 |
| ·动力学环境与坐标系定义 | 第22-28页 |
| ·火星基本环境参数 | 第22页 |
| ·大气密度模型 | 第22-23页 |
| ·重力场模型 | 第23页 |
| ·坐标系定义与变换矩阵 | 第23-28页 |
| ·控制变量定义 | 第28-29页 |
| ·火星EDL 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第29-33页 |
| ·进入段动力学建模 | 第29-32页 |
| ·下降段动力学建模 | 第32-33页 |
| ·着陆段动力学建模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新型火星EDL 高精度自主导航方法研究 | 第34-64页 |
| ·导航敏感器简介 | 第34-35页 |
| ·滤波理论与概念 | 第35-41页 |
| ·扩展卡尔曼滤波(EKF) | 第35-39页 |
| ·无迹卡尔曼滤波(UKF) | 第39-41页 |
| ·进入段IMU/无线电测量高精度组合导航方法研究 | 第41-51页 |
| ·系统模型 | 第42-44页 |
| ·测量模型 | 第44页 |
| ·导航滤波器设计 | 第44-45页 |
| ·仿真分析 | 第45-49页 |
| ·无线电测量中断 | 第49-51页 |
| ·下降段IMU/MCAV 组合导航方法研究 | 第51-57页 |
| ·系统模型 | 第51-52页 |
| ·测量模型 | 第52页 |
| ·导航滤波器设计 | 第52-54页 |
| ·仿真分析 | 第54-56页 |
| ·可观性分析 | 第56-57页 |
| ·着陆段视觉辅助惯性导航方法研究 | 第57-62页 |
| ·系统模型 | 第57-58页 |
| ·测量模型 | 第58-59页 |
| ·导航滤波器设计 | 第59页 |
| ·仿真分析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火星EDL 标称轨迹规划 | 第64-77页 |
| ·直接配点法与非线性规划简介 | 第64-66页 |
| ·直接配点法 | 第64-66页 |
| ·非线性规划 | 第66页 |
| ·考虑状态灵敏度的进入段最优轨迹 | 第66-71页 |
| ·优化目标 | 第66-67页 |
| ·约束条件 | 第67-68页 |
| ·状态灵敏度计算 | 第68-69页 |
| ·仿真分析 | 第69-71页 |
| ·着陆段燃耗/灵敏度加权最优轨迹 | 第71-75页 |
| ·优化目标 | 第71-72页 |
| ·约束条件 | 第72页 |
| ·状态灵敏度计算 | 第72-73页 |
| ·仿真分析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火星进入制导与控制方法研究 | 第77-96页 |
| ·基于CGT 的直接自适应跟踪制导方法研究 | 第77-86页 |
| ·基于CGT 的直接自适应控制方法 | 第77-78页 |
| ·自适应制导律设计 | 第78-80页 |
| ·闭环稳定性分析 | 第80-82页 |
| ·侧向制导律 | 第82-83页 |
| ·标称轨迹 | 第83-84页 |
| ·仿真分析 | 第84-86页 |
| ·滑模变结构制导控制方法研究 | 第86-92页 |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第87-89页 |
| ·闭环稳定性分析 | 第89-90页 |
| ·PWPF 调节器 | 第90-91页 |
| ·仿真分析 | 第91-92页 |
| ·基于神经网络逼近的自适应滑模变结构制导控制方法研究 | 第92-95页 |
|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补偿控制 | 第92-93页 |
| ·闭环稳定性分析 | 第93-94页 |
| ·仿真分析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六章 本文的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96页 |
| ·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开展的工作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