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对宗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宗教性归因: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山东大学与山东神学院部分学生为样本

内容摘要第1-19页
ABSTRACT第19-26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26-37页
 一、归因理论综述第28-31页
 二、研究意图及研究假设第31-32页
 三、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第32-34页
 四、研究设计第34-35页
 五、具体研究步骤第35-37页
第二部分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测试结果分析及讨论第37-140页
 第一章 宗教信仰和非信仰第37-64页
  一、对宗教信仰的澄清第37-41页
   (一) 宗教信仰的本质第37-38页
   (二) 区分信仰与信念第38-39页
   (三) 不同心理学视角的信仰观第39-41页
  二、超越信仰和非信仰第41-43页
   (一) 摇摆不定的信仰者第41-42页
   (二) 相信而无归属现象第42页
   (三) 无宗教者第42-43页
  三、隐性信教者的界定与测试第43-51页
   (一) 隐性信教者的界定第43-44页
   (二) 筛选结果第44-46页
   (三) 隐性信教学生和神学生的性别差异第46-47页
   (四) 隐性信教学生、无信仰学生和神学生对宗教信仰影响的评价比较第47-51页
  四、国内外宗教与非宗教信仰者的比较第51-59页
   (一) 国内外信仰者的特性差异及测试结果第51-55页
   (二) 宗教取向与宗教应对第55-56页
   (三) 最常用的宗教应对——祈祷及其调查统计分析第56-59页
  五、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分析第59-64页
   (一) 主观生存状况自我评定比较第59-60页
   (二) 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的分析及相关问题检测第60-62页
   (三) 家庭收入状况对大学生生活的主观满意度的影响第62页
   (四) 有关“信仰过程中是否有动摇和怀疑”的调查第62-64页
 第二章 宗教信仰与宗教性归因第64-91页
  一、宗教性归因的本质及分析第64-68页
   (一) 归因的心理源起第64-68页
  二、启用宗教性归因的决定因素第68-77页
   (一) 影响宗教和非宗教性归因的决定性因素第68-74页
   (二) 对重大生活事件是否进行宗教性归因的测试第74-77页
  三、宗教性归因产生的控制信念第77-81页
   (一) 宗教意识与控制点倾向第77-79页
   (二) 宗教性归因/信仰归因的心理机制第79-81页
  四、阐释宗教性归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第81-84页
   (一) 情境性定义第81-82页
   (二) 情绪唤起理论第82页
   (三) 自我展示理论第82-83页
   (四) 认知失调理论第83-84页
   (五) 自我知觉理论第84页
  五、有/无宗教信仰对成功和失败归因的影响第84-88页
   (一) 控制点和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第84-85页
   (二) 对/有无宗教信仰学生进行成功和失败归因的测量第85-88页
  六、讨论:如何解释宗教性归因现象第88-91页
   (一) 宗教性归因的可能偏差第88-89页
   (二) 宗教性归因的文化特性第89页
   (三) 宗教性归因的工具性第89-90页
   (四) 宗教性归因的自我强化第90-91页
 第三章 太阳耀斑:宗教信仰对信仰者的积极影响第91-118页
  一、神秘宗教体验的特性和效果第91-95页
   (一) “宗教红利”对宗教信仰的强化第92-93页
   (二) 宗教经验与宗教性归因第93-94页
   (三) 宗教体验的积极后果第94-95页
  二、宗教体验对幸福感的影响第95-102页
   (一) 宗教体验如何影响到幸福感第95-98页
   (二) 宗教信仰与相信好运气和心理幸福的关系第98-99页
   (三) 温和宗教体验及测试第99-101页
   (四) 小结第101-102页
  三、宗教皈依所带来的整合转换第102-106页
   (一) 皈依/信仰改变对危机转化的归因解释第102-103页
   (二) 影响皈依行为的情境性和社会性因素第103-105页
   (三) 皈依/信仰改变的效果第105-106页
  四、宗教信仰对死亡关切或死亡恐惧的消解第106-111页
   (一) 关于个人信仰和死亡态度的心理学调查第107-109页
   (二) 宗教信念如何消减死亡恐惧及濒死焦虑第109-110页
   (三) 宗教信念所培育的“控制感”第110-111页
  五、宗教信念与自尊水平第111-114页
   (一) 宗教信念与自尊水平相互影响第111页
   (二) 不同自尊水平的影响结果第111-114页
  六、宗教信仰对人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第114-118页
   (一) 因果性归因第114-115页
   (二) 控制信念第115-118页
 第四章 太阳黑子:宗教信仰的负面效应第118-127页
  一、宗教信仰可能导致对自我认知的失调第118-122页
   (一) 软弱无力的感觉第118-119页
   (二) 自我压抑与内群体敌意第119-120页
   (三) 幻化的自我满足和道德优越感比较第120-121页
   (四) 依赖性的生活第121页
   (五) 放弃权责第121-122页
  二、宗教信仰可能导致对他人认知的失调第122页
  三、宗教信仰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和对世界的态度第122-124页
   (一) 狭隘的思维和刻板化的固步自封第123页
   (二) 信仰折衷主义与迷信的“错觉相关”第123-124页
  四、宗教信仰影响对上帝的态度和宗教的努力第124-127页
   (一) 陶瓷般的上帝第124-125页
   (二) 掩耳盗铃式的理性选择第125页
   (三) 狂热的激情第125-127页
 第五章 不同信仰群体的宗教性测量与比较第127-140页
  一、个体差异第127-130页
   (一) 认知因子第127-128页
   (二) 情感因子第128-129页
   (三) 习惯因子第129-130页
   (四) 行为因子第130页
  二、神学生与隐性信教学生的宗教性测量及比较第130-133页
   (一) 神学生的宗教性测量统计第130-131页
   (二) 隐性信教学生与无信仰学生的比较第131页
   (三) 宗教性测量结果分析第131-132页
   (四) 结论与讨论第132-133页
  三、影响信仰者宗教性的因素第133-136页
   (一) 家庭背景的影响第133-134页
   (二) 同辈群体的影响第134-135页
   (三) 年龄的影响第135-136页
  四、神学生对其处境感到满意的原因第136-140页
   (一) 宗教信念的确信第136页
   (二) 生活环境对宗教信仰者的影响第136页
   (三) 宗教生活带给人更多积极体验第136-138页
   (四) 不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第138页
   (五) 加入宗教团体后的适应水平现象第138-139页
   (六) 宗教信仰培养的乐观主义心态第139页
   (七) 社会经济地位与信仰的交互作用第139-140页
第三部分 结论第140-144页
 一、测试结果的理论价值第140-142页
  (一) 研究课题的理论创新成果第140页
  (二) 测试数据所反映的原创结论第140-142页
 二、测试结果的实际效用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6页
附录第146-158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参与项目与撰写论文目录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爱默生的神人一体自然观与美学观
下一篇:妈祖信仰词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