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第2章 基于新浪微博的数据呈现与分析 | 第15-24页 |
·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的网络传播环境及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16-17页 |
·研究数据分析与发现 | 第17-24页 |
·传播过程:“倒V形”曲线扩散 | 第17-19页 |
·微博用户:阶段化关注参与 | 第19-22页 |
·微博热议地区:“反地域接近性”的关注特征 | 第22-24页 |
第3章 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的传播过程研究 | 第24-37页 |
·传播初期常规发展 | 第24-28页 |
·“7·23”温州动车追尾件事件初期传播的形态与轨迹 | 第24-27页 |
·初期的传播内容分析 | 第27-28页 |
·传播中期扩散演变 | 第28-35页 |
·传播演变过程描述 | 第28-33页 |
·中期传播内容分析 | 第33-35页 |
·传播末期关注回落 | 第35-37页 |
·“7·23”温州动车追尾件事件末期的传播脉络 | 第35-36页 |
·传播末期内容分析 | 第36-37页 |
第4章 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的传播特性 | 第37-48页 |
·微博在此次事故信息传播中的特点 | 第37-39页 |
·传播主体:一般传播者与特殊传播者 | 第37-38页 |
·传播内容:只言片语的微内容 | 第38页 |
·传播方式:Follow功能与裂变式传播 | 第38-39页 |
·微博在此次事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 | 第39-41页 |
·第一时间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 第39-40页 |
·跟踪和汇报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 | 第40页 |
·为不同观点的表达和交流提供平台 | 第40-41页 |
·对发布信息的净化和辟谣 | 第41页 |
·微博集群效应分析 | 第41-48页 |
·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 | 第42-43页 |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 | 第43-45页 |
·网络集群行为的直接诱因 | 第45页 |
·网络集群行为的本质动因 | 第45-48页 |
第5章 社会参与技术控制:对微博的文化反思 | 第48-55页 |
·传统媒体在此次事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缺位分析 | 第48-50页 |
·反应迟缓,信息缺位 | 第48页 |
·报道失实,态度缺位 | 第48-49页 |
·基本功缺失,监管缺位 | 第49-50页 |
·微博在中国媒介语境下的特殊价值 | 第50-52页 |
·虚拟化空间:话语平等与符号民主 | 第52-53页 |
·技术控制与社会监管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