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言 | 第12-20页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二、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三、 论文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形式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特征研究 | 第15-16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作用研究 | 第16页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建设原则研究 | 第16-17页 |
(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建设途径研究 | 第17页 |
四、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 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18页 |
(二)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形式 | 第20-32页 |
一、 网络传播载体 | 第20-24页 |
(一) 网络传播载体的形式 | 第20-22页 |
(二) 网络传播载体的现状 | 第22-23页 |
(三) 网络传播载体的功能 | 第23-24页 |
二、 电子传媒载体 | 第24-27页 |
(一) 电子传媒载体的分类 | 第24-25页 |
(二) 电子传媒载体的内容 | 第25-26页 |
(三) 电子传媒载体发展前景 | 第26-27页 |
三、 手机短信载体 | 第27-29页 |
(一) 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 | 第27-28页 |
(二) 手机短信的使用现状 | 第28页 |
(三) 手机短信的内容分析 | 第28-29页 |
四、 学生社区载体 | 第29-32页 |
(一) 学生社区的管理模式 | 第29-30页 |
(二) 学生社区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三) 学生社区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特征 | 第32-44页 |
一、 内容的多样性 | 第32-35页 |
(一) 网络传播载体不断发展 | 第32-33页 |
(二) 电子传媒载体方兴未艾 | 第33-34页 |
(三) 手机短信载体影响迅速扩大 | 第34-35页 |
(四) 学生社区载体重要作用 | 第35页 |
二、 形式的新颖性 | 第35-38页 |
(一) 信息形式的新颖性 | 第35-36页 |
(二) 影响形式的新颖性 | 第36-37页 |
(三) 效果形式的新颖性 | 第37-38页 |
三、 方式的科学性 | 第38-41页 |
(一) 实效性与灵活性结合 | 第38-39页 |
(二) 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 第39-40页 |
(三) 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 第40-41页 |
四、 效果的显著性 | 第41-44页 |
(一) 信息效果的快捷性 | 第41页 |
(二) 社会效果的直接性 | 第41-42页 |
(三) 思想效果的及时性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作用 | 第44-53页 |
一、 网络传播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 第44-46页 |
(一) 网络政治导向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 第44-45页 |
(二) 网络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深化理论学习 | 第45页 |
(三) 网络积极疏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 第45-46页 |
二、 电子传媒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资源 | 第46-48页 |
(一) 电子传媒使大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 | 第46-47页 |
(二) 电子传媒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成果资源 | 第47页 |
(三) 电子传媒使大学生具有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 第47-48页 |
三、 手机短信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 | 第48-50页 |
(一)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 第48页 |
(二)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消极影响 | 第48-49页 |
(三) 手机短信载体未来发展趋势及正确引导 | 第49-50页 |
四、 学生社区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氛围 | 第50-53页 |
(一) 学生社区创造大学生课外良好生活氛围 | 第50-51页 |
(二) 学生社区搭建大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平台 | 第51页 |
(三) 学生社区形成大学生课外与组织联系纽带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建设原则 | 第53-61页 |
一、 方向性原则 | 第53-55页 |
(一)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 第53-54页 |
(二) 坚持社会主流道德标准 | 第54-55页 |
二、 融合性原则 | 第55-57页 |
(一) 加强现代载体之间的密切融合 | 第55-56页 |
(二) 加强现代载体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融合 | 第56-57页 |
三、 实效性原则 | 第57-59页 |
(一) 实现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统一 | 第57-58页 |
(二)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检测机制 | 第58-59页 |
四、 创新性原则 | 第59-61页 |
(一)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的新内涵 | 第59页 |
(二) 创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的新模式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建设途径 | 第61-73页 |
一、 打造健康网络平台 | 第61-63页 |
(一) 建立校园网络科学管理体系 | 第61-62页 |
(二) 加强校园网络内容监督监管 | 第62-63页 |
(三) 强化网络载体优势,打造健康校园网络氛围 | 第63页 |
二、 注重传媒信息规范化 | 第63-66页 |
(一) 强化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63-64页 |
(二) 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反对泛娱乐化倾向 | 第64-65页 |
(三) 规范传媒社会责任,反对低俗化思潮 | 第65-66页 |
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区活动 | 第66-69页 |
(一) 加强学生社区领导 | 第66-67页 |
(二) 规范学生社区活动 | 第67-68页 |
(三) 营造学生社区健康氛围 | 第68-69页 |
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创新研究 | 第69-73页 |
(一) 对现有载体不断增加新的教育内容 | 第69-70页 |
(二) 在现有载体基础上创建新的载体形式 | 第70-71页 |
(三) 加强载体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创新研究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