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11页 |
(一) 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成因 | 第8-9页 |
(二) 地方融资平台目前面临的风险 | 第9页 |
(三)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对策研究 | 第9页 |
(四) 研究的主要框架 | 第9-11页 |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 基础理论 | 第11-13页 |
(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 | 第11-1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理论 | 第12-13页 |
1 政府职能有限论 | 第12页 |
2 政府职能两重论 | 第12页 |
3 政府职能正负论 | 第12-13页 |
4 政府职能权变论 | 第13页 |
二、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投资分工的理论 | 第13-14页 |
(一) 国外的理论 | 第13页 |
(二) 国内的理论 | 第13-14页 |
三、 国外关于地方融资模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 国内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一) 国内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成因研究 | 第15-16页 |
(二) 国内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三) 国内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成因、风险及现行政策综述 | 第19-31页 |
一、 我国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历程回顾 | 第19-23页 |
(一) 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回顾 | 第19-20页 |
1 放权放利的改革时期(1978年-1992年) | 第19页 |
2 构建公共体系、创新财政运行机制时期(1993年至今) | 第19-20页 |
(二) 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回顾 | 第20-22页 |
1 起步的阶段(1978年-1987年) | 第20页 |
2 探索的阶段(1988年-1992年) | 第20-21页 |
3 转轨的阶段(1993年-2003年) | 第21页 |
4 改革的深化阶段(2004年至今) | 第21-22页 |
(三) 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回顾 | 第22-23页 |
1 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阶段(1980年-1994年) | 第22页 |
2 地方融资平台的初创期(1994年-1997年) | 第22页 |
3 地方融资平台的推广时期(1997年-2008年) | 第22页 |
4 地方融资平台的爆发期(2008年至今) | 第22-23页 |
二、 融资平台产生的成因和必然性 | 第23-25页 |
(一) 地方政府投资事权与财权关系并不统一 | 第23页 |
(二) 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 | 第23页 |
(三) 地方政府融资机制不健全 | 第23-24页 |
(四) 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为融资平台提供了还贷和担保来源 | 第24页 |
(五)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融资平台拓宽资金来源 | 第24-25页 |
(六) 民间投资准入障碍较多 | 第25页 |
三、 地方融资平台的作用和意义 | 第25-27页 |
(一) 搭建地方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桥梁 | 第25-26页 |
(二) 扩大政府资金来源 | 第26页 |
(三) 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 第26-27页 |
四、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 第27-28页 |
(一)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 | 第27-28页 |
(二)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管理风险 | 第28页 |
(三)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引致风险 | 第28页 |
五、 我国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现行政策及其评述 | 第28-31页 |
(一) 现行政策概述 | 第29-30页 |
(二) 对现行政策的评述 | 第30-31页 |
1 过于强调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监控,却忽视了地方融资平台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30页 |
2 对于融资平台的范围界定过于宽泛,从而将本不属于融资范围内的地方政府投资公司也纳入了清理和整顿范围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国外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及先进经验 | 第31-36页 |
一、 国外地方融资的举债权限和举债模式分析 | 第31-32页 |
(一) 国外地方政府的举债权限 | 第31页 |
1 举债计划的管理限制 | 第31页 |
2 举债程序的管理限制 | 第31页 |
3 举债范围的管理限制 | 第31页 |
4 举债形式的管理限制 | 第31页 |
5 举债规模与期限的管理限制 | 第31页 |
(二) 国外地方政府的举债模式 | 第31-32页 |
1 美国地方政府的举债模式 | 第32页 |
2 英国地方政府的举债模式 | 第32页 |
3 日本地方政府的举债模式 | 第32页 |
二、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和监管机制分析 | 第32-34页 |
(一)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模式 | 第32-33页 |
(二)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机制 | 第33-34页 |
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机制 | 第33页 |
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机制 | 第33页 |
3 英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机制 | 第33-34页 |
三、 国外地方政府的风险管理经验与启示 | 第34-36页 |
(一) 国外地方政府的风险管理措施 | 第34页 |
1 美国的经验 | 第34页 |
2 日本的经验 | 第34页 |
3 德国的经验 | 第34页 |
(二) 启示与借鉴 | 第34-36页 |
1 建设完备的地方债务管理法律和法规 | 第34-35页 |
2 建立完善的地方债务管理预算模式 | 第35页 |
3 构建完整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组织结构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规范化治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思路及对策 | 第36-46页 |
一、 总体思路 | 第36-39页 |
(一) 改革融资平台的功能定位 | 第36-37页 |
(二) 完善融资平台的管理体制 | 第37页 |
(三) 坚持融资平台债务的借、用、管、还“四位一体” | 第37-38页 |
(四) 坚持融资平台内部控制与外部约束两手抓 | 第38-39页 |
1 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的内部控制 | 第38页 |
2 在加强融资平台内部控制的同时也有必要由各种主体从多方面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和约束 | 第38-39页 |
二、 对策措施 | 第39-46页 |
(一)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减轻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 | 第39-40页 |
1 重新定位地方政府角色,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 第39页 |
2 划分清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促使事权与财权相匹配,避免地方政府承担不必要或者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权 | 第39-40页 |
3 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不必要约束 | 第40页 |
(二) 合理定位融资平台和政府投资职责边界 | 第40页 |
(三) 创新投融资平台投融资模式,完善融资平台的融资机制 | 第40-41页 |
(四) 改善融资平台的经营和管理,确保自身还债能力,建立偿债机制,对融资平台的偿债进行制度上的约束 | 第41-42页 |
(五) 加强和改进对融资平台的监督,着力提高融资平台运作的透明度和对重大投融资决策的监管,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 | 第42-44页 |
1 加强债务的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 | 第42页 |
2 建立投融资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外界对地方政府投融资的监督 | 第42-43页 |
3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 第43-44页 |
(六) 扩大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减轻对融资平台债务的依赖:加大地方债的发行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