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水污染防治中的保护区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14-25页 |
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中保护区制度的由来 | 第14-20页 |
一、 水污染防治法中的保护区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设置水污染防治中保护区的意义 | 第15-19页 |
三、 《水污染防治法》创立了水保护区制度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水污染防治中保护区制度的发展 | 第20-25页 |
一、 1984 年《水污染防治法》中对水保护区的规定 | 第20-21页 |
二、 1989 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规定 | 第21页 |
三、 1996 年《水污染防治法》中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规定 | 第21-22页 |
四、 2008 年《水污染防治法》中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的加强 | 第22-23页 |
五、 2011 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制度暂行规定》对水保护区制度的规定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水污染防治法》中水保护区制度的分类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中保护区的分类 | 第25-26页 |
一、 《水污染防治法》对水保护区的分类 | 第25-26页 |
二、 《渔业法》等对《水污染防治法》中水保护区制度的呼应 | 第26页 |
第二节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 第26-29页 |
第三节 其他特殊水体保护区 | 第29-31页 |
一、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 第29页 |
二、 风景水体保护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保护区的主要管理制度 | 第31-44页 |
第一节 水保护区的划定 | 第31-33页 |
一、 水保护区的划定机构 | 第31页 |
二、 水保护区范围的确定标准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水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制度 | 第33-36页 |
一、 水质标准制度 | 第33-35页 |
二、 对我国水保护区水质标准制度的评价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水保护区的水质监测制度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水保护区的应急制度 | 第38-42页 |
一、 水保护区的预警机制 | 第38-40页 |
二、 应急处置 | 第40-42页 |
第五节 水保护区制度实施中的规划制度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水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 第44-51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水源管理保护体制的制约因素 | 第44-46页 |
一、 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立法不健全 | 第44-45页 |
二、 现存的流域污染防治机构无法实现水源监管目的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国外水源保护的管理体制借鉴 | 第46-48页 |
一、 美国水源保护管理体制 | 第46-47页 |
二、 法国水源保护管理体制 | 第47页 |
三、 日本水源保护管理体制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我国水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完善 | 第48-51页 |
一、 统一管理与统一规划相结合,实现饮用水水源的整体管理 | 第48-49页 |
二、 强化流域饮用水水源管理机构的地位,实现流域饮用水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我国水保护区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克服 | 第51-62页 |
第一节 水保护区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 | 第51-54页 |
一、 水保护区制度中生态补偿制度的协调缺失及其不足 | 第51-52页 |
二、 水保护区中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水保护区制度与公众参与制度的协调与完善 | 第54-56页 |
一、 水保护区中公众参与制度规定的缺失 | 第55页 |
二、 水保护区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水保护区水源污染的法律责任制度 | 第56-62页 |
一、 我国现行法律对水保护区法律责任规定的不足 | 第57-58页 |
二、 对水保护区中水源污染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 第58-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