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论 | 第9-15页 |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9-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关于通识教育涵义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关于怎样利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页 |
(一) 重点及难点 | 第14页 |
(二) 创新点 | 第14页 |
五、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一、主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界定 | 第15-19页 |
(一) 主要慨念内涵的界定 | 第15-17页 |
1.通识教育 | 第15-16页 |
2.思想政治教育 | 第16页 |
3.载体 | 第16-17页 |
(二) 高校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界定 | 第17-19页 |
1.高校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 第17-18页 |
2.高校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 第18-19页 |
二、构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9-24页 |
(一) 构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1.占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阵地的需要 | 第19-20页 |
2.改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象,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途径的需要 | 第20页 |
3.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的需要 | 第20页 |
4.调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需要 | 第20-21页 |
(二) 构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 第21-24页 |
1.国内外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丰富经验可供借鉴 | 第21-22页 |
2.各类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可资利用 | 第22-23页 |
3.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环境的有利保障 | 第23-24页 |
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 | 第24-30页 |
(一) 课程入选与设置的原则 | 第24-27页 |
1.有利于学生对人类知识领域与认识成果的整体把握 | 第24-26页 |
2.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的形成 | 第26页 |
3.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与主体性的发挥 | 第26-27页 |
(二) 课程分类与体系建构 | 第27-29页 |
1.有利于促进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形成的课程系列 | 第27页 |
2.有利于促进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形成的课程系列 | 第27页 |
3.有利于促进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课程系列 | 第27页 |
4.有利于促进正确的政治观形成的课程系列 | 第27-28页 |
5.有利于促进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的课程系列 | 第28页 |
6.有利于促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的课程系列 | 第28-29页 |
(三) 实施措施 | 第29-30页 |
1.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修订 | 第29页 |
2.通识教育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的确定 | 第29-30页 |
3.教师的选聘与培训 | 第30页 |
4.学生选课与修读方法 | 第30页 |
四、保障和促进该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几点建议 | 第30-34页 |
(一) 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观 | 第30-31页 |
1.明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 第31页 |
2.把通识教育当作教育教学的一个体系来认识 | 第31页 |
(二) 建立设计、管理该类课程的专门机构 | 第31-32页 |
(三) 建立保障该类课程顺利展开的配套制度 | 第32-34页 |
1.建立健全资金保障制度 | 第32页 |
2.建立健全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制度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