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县域生态经济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第14-19页 |
·国外生态经济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县域经济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生态经济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21-22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21-22页 |
2 县域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22-43页 |
·基本概念与范畴 | 第22-31页 |
·县域与县域经济 | 第22页 |
·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 第22-29页 |
·县域经济概念 | 第22-23页 |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23-26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特点和经验 | 第26-28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 第28-29页 |
·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第29-30页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第30-31页 |
·县域生态经济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 第31-34页 |
·生态与生态经济 | 第31-32页 |
·县域生态经济 | 第32-34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路 | 第33-34页 |
·县域生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第34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评述 | 第34-4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4-35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35-36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6-37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37-39页 |
·经济发展理论 | 第39页 |
·和谐发展理论 | 第39-40页 |
·产业经济理论 | 第40-41页 |
·党的十七大文献的生态理论 | 第41-43页 |
3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 | 第43-54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分析 | 第43-48页 |
·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43-45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特点 | 第43-44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 | 第44-45页 |
·生态县镇经济发展特点 | 第45页 |
·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 第45-47页 |
·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 第47-48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分析 | 第48页 |
·县域生态经济潜力分析 | 第48-49页 |
·建设县域生态经济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 | 第49-51页 |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51-54页 |
·发展生态经济、建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51-52页 |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展生态经济 | 第52-53页 |
·生态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 第53-54页 |
4 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54-84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原则 | 第54-62页 |
·结构调整与技术开发同步原则 | 第54-57页 |
·结构调整的涵义 | 第54页 |
·县域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与遵循的生态规律 | 第54-55页 |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调整县域结构的对策 | 第55-56页 |
·加强技术开发,努力把现有产业做强、做大 | 第56-57页 |
·可利用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 | 第57页 |
·坚持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 第57-59页 |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 第57-58页 |
·我国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 第58页 |
·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真正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 第58页 |
·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 | 第58页 |
·制定区域合理的产业政策,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化、高级化 | 第58-59页 |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 第59页 |
·坚持生态镇建设的原则 | 第59-60页 |
·坚持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原则 | 第60-61页 |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1-62页 |
·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体系 | 第62-66页 |
·建立生态发展的技术保证 | 第62-63页 |
·构建产业间的生态化协作体系 | 第62页 |
·完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 | 第62-63页 |
·建立生态发展的技术保证 | 第63页 |
·建立县域生态产业集群、加强县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 | 第63-64页 |
·建立县域生态产业集群 | 第63-64页 |
·县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 | 第64页 |
·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态产业逐步市场化 | 第64-66页 |
·发展生态持续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 | 第66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66-74页 |
·中国县域生态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66-67页 |
·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布局 | 第67-68页 |
·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68-69页 |
·县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第68页 |
·县域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 第68页 |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 第68页 |
·生态县镇的发展模式 | 第68-69页 |
·标准化生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69-74页 |
·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 | 第69-71页 |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 第71-72页 |
·农民收入增速加快 | 第72页 |
·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 第72-74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目标研究 | 第74-77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主体目标 | 第74-75页 |
·县域经济发展具体目标 | 第75-76页 |
·构建和谐县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76-77页 |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 第76页 |
·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76-77页 |
·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77页 |
·高目标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 | 第77-78页 |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日标 | 第78-84页 |
·建设生态型新农村 | 第79-80页 |
·培养农民生态意识 | 第80-81页 |
·建设生态新农村的措施 | 第81-84页 |
5 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 第84-97页 |
·发展生态经济建立县域经济核心产业 | 第84-86页 |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按生态经济规律发展 | 第84-85页 |
·县域生态经济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 | 第85-86页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建设收获县域社会综合效益 | 第86-89页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建设 | 第86-88页 |
·收获县域生态效益经济 | 第88-89页 |
·由阶段性渗透到普遍性发展生态经济 | 第89-90页 |
·确立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方案 | 第90-91页 |
·立足生态、发展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 | 第90页 |
·确立实施发展生态经济的科学战略 | 第90-91页 |
·确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 第91页 |
·低成本发展县域生态经济路径 | 第91-93页 |
·生态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 第91-92页 |
·绿色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点 | 第92-93页 |
·多路径发展县域生态经济 | 第93-97页 |
6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 第97-104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普遍性政策 | 第97-98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扶持性政策 | 第98-99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性政策 | 第99-102页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需要的的财政支持 | 第99-101页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金融支持 | 第101-102页 |
·县域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 第102-104页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对策建议 | 第102页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保证措施 | 第102-104页 |
7 案例分析 | 第104-119页 |
·资源依托型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商义县 | 第104-1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4-108页 |
·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 | 第108-109页 |
·出路与对策 | 第109-110页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具有深远意义 | 第110-111页 |
·政策依托型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分析—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 | 第11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116页 |
·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 | 第116-117页 |
·发展方向与对策 | 第117-118页 |
·依托能源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意义 | 第118-119页 |
8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119-127页 |
·研究结论 | 第119-124页 |
·县域生态经济是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基础 | 第119-120页 |
·县域生态产业链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 | 第119页 |
·县域生态经济是实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 | 第119页 |
·县域生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 第119-120页 |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 | 第120-121页 |
·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总结 | 第121-122页 |
·和谐生态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122-123页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优途径 | 第123-124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个人简介 | 第133-135页 |
导师简介 | 第135-13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清单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