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案例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4页 |
第二章 退股权制度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退股权制度的概念与属性 | 第14-17页 |
一. 退股权制度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退股权制度的权利属性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退股权制度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 第17-19页 |
一. “一致同意”原则向“资本多数决”原则的转化 | 第17-18页 |
二. 弥补“资本多数决”原则的缺陷 | 第18-19页 |
第三节 退股权制度之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 可期待利益落空理论 | 第19-20页 |
二. 衡平理论 | 第20-21页 |
第四节 退股权制度之存在价值 | 第21-24页 |
一. 打破公司僵局的强力武器 | 第21页 |
二.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要工具 | 第21-22页 |
三. 突破法定资本制度的有效途径 | 第22-23页 |
四. 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及平衡各方利益的主要手段 | 第23-2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境外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5-44页 |
第一节 美国的评估权制度(APPRAISAL RIGHTS) | 第25-33页 |
一. 评估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5-27页 |
二. 评估权制度的现状 | 第27-33页 |
第二节 德国的退股权制度 | 第33-40页 |
一. 德国退股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33-36页 |
二. 德国退股权制度的现状 | 第36-40页 |
第三节 两国退股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一. 两国退股制度适用主体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二. 两国退股制度适用条件的比较分析 | 第42页 |
三. 两国退股制度适用程序的比较分析 | 第4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退股权制度 | 第44-52页 |
第一节 我国退股权制度之现状及缺失 | 第44-46页 |
一. 适用主体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二. 实务中难以操作 | 第45-46页 |
三. 缺少相关的配套制度 | 第46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退股权制度之建议 | 第46-50页 |
一. 扩大适用主体 | 第46-47页 |
二. 拓宽适用范围 | 第47页 |
三. 缩小适用限制 | 第47-48页 |
四. 建立适用程序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