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23页 |
一、 论题的立意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三、 难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原点状况解析 | 第23-45页 |
第一节 传统小农的透视:小农之“小” | 第24-28页 |
一、 小农的定义 | 第24页 |
二、 “小”之狭窄与闭塞 | 第24-26页 |
三、 “小”之卑微与无力 | 第26-27页 |
四、 “小”之人情与义理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历史记忆的回溯: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 | 第28-33页 |
一、 什么是包产到户的历史记忆? | 第29-30页 |
二、 包产到户三次沉浮的历史经过 | 第30-31页 |
三、 包产到户历史记忆的因果范型 | 第31-33页 |
第三节 田野调查的圆心:“西关村”实景实情 | 第33-45页 |
一、 同心圆式的调查 | 第33-34页 |
二、 登封有个西关村 | 第34-37页 |
三、 改革开放前的西关村 | 第37-43页 |
四、 改革起点上的西关村 | 第43-45页 |
第二章 转折之时的农村社会心理 | 第45-66页 |
第一节 三中全会精神在农村 | 第45-53页 |
一、 1970 年代末的中国农村和农民 | 第45-46页 |
二、 贫穷的肌理 | 第46-49页 |
三、 “历史的转折”之于农民的意义 | 第49-53页 |
第二节 试干一年之后 | 第53-61页 |
一、 七省会议上的彷徨:“现在做的都是过去批的” | 第54-57页 |
二、 “顶牛”的背后 | 第57-61页 |
第三节 增产之下的社会心理 | 第61-66页 |
一、 增产的“权宜之计” | 第62-63页 |
二、 增产的意识形态 | 第63-66页 |
第三章 1981—1982 年农村改革中的社会心理 | 第66-84页 |
第一节 农村出现的新事物 | 第67-75页 |
一、 “坐在火车皮上”的包干到户 | 第67-70页 |
二、 农村出现了雇工——《人民日报》一场争论中的社会心理 | 第70-75页 |
第二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心理效应 | 第75-84页 |
一、 积极性与责任心 | 第76-79页 |
二、 新技术、新事物 | 第79-81页 |
三、 “父亲”权威的矛盾 | 第81-84页 |
第四章 1983——1984 年农村社会心理的变迁 | 第84-105页 |
第一节 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 | 第85-91页 |
一、 吃饱之后 | 第85-88页 |
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 第88-91页 |
第二节 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废除之后 | 第91-99页 |
一、 改革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 第92-95页 |
二、 人民公社的社会心理遗产 | 第95-99页 |
第三节 农村分化中的社会心理变动 | 第99-105页 |
结语 | 第105-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后记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