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概述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相关概念 | 第10页 |
二、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与责任主体的区别 | 第10页 |
三、实务中涉及的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一、危险控制理论 | 第11页 |
二、报偿理论 | 第11-12页 |
三、危险开启理论 | 第12页 |
四、风险分散理论 | 第12页 |
五、最佳买收人理论 | 第12页 |
六、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二元说 | 第12-13页 |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国外立法例比较和考察 | 第13-19页 |
一、德国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理论和规定 | 第13-15页 |
二、日本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理论和规定 | 第15-17页 |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规定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立法司法的冲突与调整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立法概述 | 第19-23页 |
一、《民法通则》中关于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 | 第19页 |
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 | 第19-20页 |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 | 第20-21页 |
四、《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关于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 | 第21-22页 |
五、《侵权责任法》中关于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认定的司法实践 | 第23-26页 |
一、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和批复 | 第23-24页 |
二、地方高院的审判指导意见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立法及司法评析 | 第26-31页 |
一、立法规定不足之处 | 第26-29页 |
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二元说理论的争议与反思 | 第31-38页 |
第一节 “二元说”在国外应用的制度支撑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二元说”在我国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第三节 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说”标准 | 第34-36页 |
一、以“保有人”指称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 | 第34-35页 |
二、以“运行支配”为主,以“运行利益”为辅划定机动车保有人的范围 | 第35页 |
三、保有人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并在责任承担上以按份责任和补充责任为主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对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解释建议 | 第36-38页 |
一、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一般规定 | 第36-37页 |
二、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具体表述建议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司法实践中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思考与研究 | 第38-46页 |
第一节 挂靠情形下的赔偿责任主体认定 | 第38-41页 |
第二节 承包情形下的赔偿责任主体认定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租赁情形下的赔偿责任主体认定 | 第42-44页 |
第四节 各主体关系无法查清时赔偿责任主体认定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