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2页 |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页 |
·研究理论、方法和不足 | 第12-14页 |
1 《荆楚岁时记》的成书背景及体例特征 | 第14-21页 |
·《荆楚岁时记》作者、注者生平 | 第14-16页 |
·作者宗懔生平 | 第14-15页 |
·注者杜公瞻生平 | 第15-16页 |
·《荆楚岁时记》成书背景研究 | 第16-19页 |
·荆楚政治、经济的交融 | 第16-17页 |
·荆楚人民生活、信仰的转变 | 第17-19页 |
·岁时民俗志——民众生活的时间叙述方式 | 第19-21页 |
2 《荆楚岁时记》——荆楚文化中南朝民众岁时生活的缩影 | 第21-28页 |
·荆楚文化考究 | 第21-23页 |
·荆楚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荆楚文化的地域信仰特点 | 第22-23页 |
·南朝民众岁时生活的还原 | 第23-26页 |
·域内南北文化的交融——以“春节”节俗为例 | 第23-24页 |
·域外异族文化的冲击——以“鬼节”和“腊八节”节俗为例 | 第24-26页 |
·荆楚文化嫡传的南朝民众岁时生活 | 第26-28页 |
·崇火、崇凤在岁时生活中的映像 | 第26-27页 |
·尚巫、尚卜在岁时生活中的投射 | 第27-28页 |
3 《荆楚岁时记》——岁时生活中荆楚民众巫鬼信仰的实录 | 第28-41页 |
·鬼文化视野下的荆楚岁时生活 | 第28-35页 |
·《荆楚岁时记》中的鬼神世界 | 第28-32页 |
·《荆楚岁时记》中的祭神驱鬼 | 第32-35页 |
·巫文化视野下的荆楚岁时生活 | 第35-41页 |
·岁时节日习俗中的禳除巫术 | 第36-38页 |
·岁时节日习俗中的祈福巫术 | 第38-39页 |
·岁时节日习俗中的预知巫术 | 第39-41页 |
4 探究《荆楚岁时记》中巫鬼观念的深层文化内涵 | 第41-52页 |
·原始焦虑——巫鬼信仰生成的历史根源 | 第41-44页 |
·巫鬼信仰下的死亡恐惧 | 第41-42页 |
·死亡焦虑下的心灵皈依 | 第42-44页 |
·隐喻力量——巫鬼信仰存在的符号象征 | 第44-46页 |
·符号学观照下的民俗文化 | 第44-45页 |
·巫鬼信仰中的民俗符号再生产 | 第45-46页 |
·集体力量——巫鬼信仰沿袭的深层动力 | 第46-48页 |
·巫鬼信仰传承的外在推动力:社会需要和集体认同 | 第47-48页 |
·巫鬼信仰传承的深层推动力:集体情感和信仰心理 | 第48页 |
·社会载体——巫鬼信仰实现的民俗功能 | 第48-52页 |
·巫鬼信仰的精神软控功能 | 第49页 |
·巫鬼信仰的情感宣泄功能 | 第49-50页 |
·巫鬼信仰的社会惩戒功能 | 第50-52页 |
5 从“现在学”意义上对巫鬼信仰发展趋势的反思 | 第52-57页 |
·巫鬼信仰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境遇 | 第52-54页 |
·新巫鬼信仰的负面表现:“视死如视生” | 第52-53页 |
·新巫鬼信仰的社会根源:保障需要的缺失 | 第53-5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巫鬼信仰重构 | 第54-57页 |
·历史的延续——重构巫鬼信仰的价值 | 第54-55页 |
·文化的筛选——重构巫鬼信仰的途径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