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浅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言第12页
第一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概述第12-18页
 第一节 本罪的概念与立法沿革第12-14页
 第二节 本罪与恐怖活动犯罪的关系第14-16页
  一、恐怖活动犯罪的概念第14-15页
  二、本罪是否属于恐怖活动犯罪的范畴第15-16页
 第三节 本罪在反恐上的现实意义第16-18页
  一、明确我国反恐立法路径的选择第16-17页
  二、适应我国反恐斗争形势的需要第17页
  三、实现我国反恐国际公约的衔接第17-18页
第二章 本罪的构成要件与分类第18-29页
 第一节 构成要件第18-24页
  一、本罪的客体第18-20页
  二、本罪的客观方面第20-22页
  三、本罪的主体第22-23页
  四、本罪的主观方面第23-24页
 第二节 本罪分类第24-29页
  一、以犯罪动因进行分类第24-27页
  二、以犯罪方式进行分类第27-29页
第三章 本罪的司法认定第29-40页
 第一节 当前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第29-32页
  一、罪名适用范围被不断扩大第29-30页
  二、一罪与数罪的区别不明第30-31页
  三、既遂与未遂的差别不清第31-32页
 第二节 罪与非罪的关系第32-35页
  一、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的关系第32-33页
  二、与宪法中“言论自由”的关系第33-35页
 第三节 本罪与他罪的关系第35-38页
  一、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关系第35-36页
  二、与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关系第36-37页
  三、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关系第37-38页
 第四节 对《上海意见》中司法认定的探讨第38-40页
  一、创新之举第38页
  二、存疑之处第38-40页
第四章 对本罪立法完善的建言第40-45页
 第一节 当前各国在本罪立法上的做法第40-42页
  一、明确本罪的侵犯客体第40-41页
  二、加强程序法立法第41-42页
 第二节 对我国本罪立法完善的设想第42-45页
  一、改变长期以来在认定本罪中忽略客观要件的倾向第42-43页
  二、避免将本罪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第43页
  三、解决本罪“以刑为主”立法格局的先天不足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刑法适用及完善
下一篇:自首制度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