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二) 论文的思想和基本的逻辑框架 | 第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 论文的创新分析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12-14页 |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概述 | 第14-21页 |
(一)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涵与特征 | 第14-15页 |
1 产权结构 | 第14页 |
2 治理结构 | 第14页 |
3 经营目标 | 第14-15页 |
4 企业的经营特点 | 第15页 |
(二)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性质及在各类银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5-17页 |
1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 第15-16页 |
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村信用社关系 | 第16页 |
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区别 | 第16-17页 |
(三) 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作用 | 第17-19页 |
(四)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扶持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 农业融资论 | 第19页 |
2 农村合作金融市场理论 | 第19页 |
3 不完全竞争理论 | 第19-21页 |
二、当前形势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与政策扶 | 第21-26页 |
(一)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和问题 | 第21-23页 |
(二)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机遇 | 第23-24页 |
(三)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与政策扶持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1 部分政策存在明显的临时性特征,而且数额有限 | 第24页 |
2 部分政策尚在试点中或存在局限,受惠面有限 | 第24页 |
3 部分政策缺乏细则与整合,影响了具体执行效果 | 第24-25页 |
4 部分政策设置门槛太高,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 第25页 |
5 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25-26页 |
三、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因素 | 第26-33页 |
(一) 政府多面介入问题 | 第26-28页 |
1 农村合作基金会消失 | 第26-27页 |
2 农村信用社的另类"消失" | 第27-28页 |
(二) 没有政府指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 第28-33页 |
1 供给与需求中如何寻找均衡 | 第28-29页 |
2 供需均衡理论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中失效 | 第29-33页 |
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扶持思路与措施 | 第33-38页 |
(一)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扶持政策的实践及经验 | 第33-34页 |
1 利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农村合作金融服务进行强制和引导 | 第33页 |
2 利用财税优惠政策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鼓励和引导 | 第33页 |
3 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加以重点扶持 | 第33-34页 |
4 通过完善农村合作金融市场环境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发展和规避风险 | 第34页 |
(二) 借鉴外国经验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扶持政策的建议 | 第34-38页 |
1 遵循"普惠制"原则,进一步提高财税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力度 | 第34-35页 |
2 遵循"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原则,在健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 | 第35-36页 |
3 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殊情况,实行差别的货币、监管政策 | 第36页 |
4 针对农业天然弱质性特点,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36-37页 |
5 针对农村合作金融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加强农村合作金融市场环境建设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