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6-2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突破与创新 | 第19页 |
五、体例说明: | 第19-21页 |
汉魏六朝女性著述概说 | 第21-175页 |
第一章 西汉女性著述考论 | 第26-48页 |
第一节 西汉前期女性著述考论 | 第26-35页 |
一、虞姬 | 第26-28页 |
二、唐山夫人 | 第28-29页 |
三、戚夫人 | 第29-30页 |
四、淳于缇萦 | 第30-31页 |
五、程姬 | 第31页 |
六、徐少季 | 第31-33页 |
七、卓文君 | 第33-35页 |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女性著述考论 | 第35-48页 |
一、大乳母 | 第35-36页 |
二、乌孙公主刘细君 | 第36-37页 |
三、华容夫人 | 第37页 |
四、乌孙公主解忧 | 第37-38页 |
五、冯嫽 | 第38页 |
六、敬武长公主 | 第38-39页 |
七、王嫱 | 第39-41页 |
八、成帝许皇后 | 第41页 |
九、成帝班婕妤 | 第41-45页 |
十、赵飞燕 | 第45-46页 |
十一、赵昭仪 | 第46-48页 |
第二章 东汉女性著述考论 | 第48-67页 |
第一节 东汉前期、中期女性著述考论 | 第48-56页 |
一、明帝马皇后 | 第48-49页 |
二、梁嫕 | 第49页 |
三、和熹邓皇后 | 第49-50页 |
四、班昭 | 第50-55页 |
五、曹丰生 | 第55页 |
六、班昭子妻丁氏 | 第55页 |
七、马芝 | 第55-56页 |
第二节 东汉后期女性著述考论 | 第56-62页 |
一、徐淑 | 第56-58页 |
二、唐姬 | 第58-59页 |
三、皇甫规妻马氏 | 第59页 |
四、献帝伏皇后 | 第59-60页 |
五、蔡琰 | 第60-62页 |
第三节 生卒年不详的东汉女性著述考论 | 第62-65页 |
一、孔氏 | 第62-63页 |
二、窦玄妻 | 第63-64页 |
三、杜泰姬 | 第64页 |
四、杨礼珪 | 第64-65页 |
五、李文姬 | 第65页 |
六、陈惠谦 | 第65-67页 |
第三章 三国女性著述考论 | 第67-77页 |
第一节 三国魏女性著述考论 | 第67-74页 |
一、武宜卞后 | 第67页 |
二、杨彪妻袁氏 | 第67-68页 |
三、丁仪妻 | 第68-70页 |
四、文帝甄皇后 | 第70-72页 |
五、许允妇阮氏 | 第72-73页 |
六、王宋 | 第73-74页 |
第二节 三国吴女性著述考论 | 第74-77页 |
一、赵母 | 第74-76页 |
二、孙仲寄妹 | 第76-77页 |
第四章 西晋女性著述考论 | 第77-88页 |
第一节 西晋女性著述考论(上) | 第77-81页 |
一、绿珠 | 第77-78页 |
二、翾风 | 第78页 |
三、严宪 | 第78-79页 |
四、阮咸姑阮氏 | 第79页 |
五、陶侃母湛氏 | 第79-80页 |
六、卫瓘女卫氏 | 第80页 |
七、卫铄 | 第80-81页 |
第二节 西晋女性著述考论(下) | 第81-88页 |
一、李婉 | 第81-84页 |
二、左棻 | 第84-86页 |
三、钟琰 | 第86-88页 |
第五章 东晋女性著述考论 | 第88-116页 |
第一节 东晋女性著述考论 | 第88-104页 |
一、刘和妻王氏 | 第88页 |
二、王离妻季氏 | 第88-89页 |
三、陈玢 | 第89-90页 |
四、陈(王参) | 第90-91页 |
五、魏华存 | 第91-92页 |
六、王羲之妻郗璇 | 第92-94页 |
七、苏蕙 | 第94-96页 |
八、高世远妻(高柔妻) | 第96-98页 |
九、贺乔妻于氏 | 第98页 |
十、袁宏妻李氏 | 第98-99页 |
十一、谢芳姿 | 第99页 |
十二、桃叶 | 第99-101页 |
十三、谢道伟韫 | 第101-103页 |
十四、子夜 | 第103-104页 |
十五、刘娥 | 第104页 |
第二节 生卒年不详的晋代女性著述考论 | 第104-116页 |
一、陈窈 | 第104-105页 |
二、王邵之 | 第105-106页 |
三、辛萧 | 第106-107页 |
四、孙琼 | 第107-110页 |
五、庞馥 | 第110页 |
六、何殷妻徐氏 | 第110页 |
七、陈新涂妻李氏 | 第110-111页 |
九、刘参妻王氏 | 第111页 |
十、苏伯玉妻 | 第111-113页 |
十一、孟珠 | 第113-114页 |
十二、王伦妻羊氏 | 第114页 |
十三、张君平 | 第114页 |
十四、杨苕华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南朝女性著作考论 | 第116-131页 |
第一节 宋、齐女性著述考论 | 第116-120页 |
一、宋·昭容谢氏 | 第116页 |
二、宋·临川长公主 | 第116-117页 |
三、宋·刘玉秀 | 第117页 |
四、宋·王锡妻范氏 | 第117-118页 |
五、宋·韩兰英 | 第118-119页 |
六、宋·牵氏 | 第119页 |
七、齐·鲍令晖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梁、陈女性著述考论 | 第120-131页 |
一、梁·临安公主 | 第120-121页 |
二、梁·刘令娴 | 第121-123页 |
三、梁·王叔英妻刘氏 | 第123-124页 |
四、梁·沈满愿 | 第124-126页 |
五、梁·卫敬瑜妻王氏 | 第126-127页 |
六、梁·吴兴妖神 | 第127-128页 |
七、陈·后主沈后 | 第128-129页 |
八、陈·乐昌公主 | 第129-130页 |
九、陈·陈少女 | 第130-131页 |
第七章 北朝女性著述考论 | 第131-137页 |
第一节 北朝魏女性著述考论 | 第131-134页 |
一、文成帝冯皇后 | 第131页 |
二、宣武灵胡后 | 第131-132页 |
三、卢氏 | 第132-133页 |
四、王肃妻谢氏 | 第133页 |
五、陈留长公主 | 第133-134页 |
六、高谦之妻张氏 | 第134页 |
第二节 北齐、北周女性著述考论 | 第134-137页 |
一、武成帝胡皇后 | 第134-135页 |
二、冯淑妃 | 第135页 |
三、卢士深妻崔氏 | 第135页 |
四、赵桃科妻刘氏 | 第135-136页 |
五、朱元洪妻孟阿妃 | 第136页 |
六、王妙晖 | 第136页 |
七、优婆夷 | 第136-137页 |
第八章 隋代女性著述考论 | 第137-144页 |
第一节 隋代女性著述考论 | 第137-140页 |
一、谯国夫人洗氏 | 第137页 |
二、大义公主 | 第137-138页 |
三、兰陵公主 | 第138页 |
四、炀帝萧皇后 | 第138-139页 |
五、侯夫人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生卒年不详的隋代女性著述考论 | 第140-144页 |
一、刘子政母祖氏 | 第140页 |
二、李月素 | 第140-141页 |
三、罗爱爱 | 第141页 |
四、秦玉鸾 | 第141页 |
五、苏蝉翼 | 第141页 |
六、张碧兰 | 第141-142页 |
七、丁六娘 | 第142页 |
八、吴绛仙 | 第142-144页 |
第九章 与汉魏六朝女性作家著述有关问题的综合考论 | 第144-175页 |
第一节 略论汉魏六朝的女官制度 | 第144-149页 |
一、后妃体制的建置与沿革 | 第144-147页 |
二、中国古代女官制度的影响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略论汉魏六朝女性作家的构成及其著述内容的分类 | 第149-153页 |
一、汉魏六朝女性作家的构成 | 第149-150页 |
二、汉魏六朝女性著作的题材 | 第150-153页 |
第三节 略论汉魏六朝女性作品集的散佚及其难以流传的原因 | 第153-158页 |
第四节 丁仪妻《寡妇赋》作者及相关问题考论 | 第158-166页 |
一、关于此赋的作者 | 第158-161页 |
二、关于此赋的“应教说” | 第161-163页 |
三、关于此赋的内容及此赋与潘岳《寡妇赋》 | 第163-166页 |
第五节 晋代女作家李婉著作考 | 第166-171页 |
一、李婉名字祛疑 | 第167-168页 |
二、李婉著作考 | 第168-171页 |
第六节 《历代妇女著作考》订补六则 | 第171-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80-18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