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 第1-21页 |
一、 选题意义与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二、 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设 | 第11-14页 |
三、 研究主线与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四、 分析结论与观点概述 | 第15-21页 |
第一章 制度安排:关于经济体制的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第一节 作为分析前提的制度理论 | 第21-27页 |
一、 制度的定义与内涵 | 第21-23页 |
二、 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 第23-27页 |
第二节 作为制度安排的经济体制 | 第27-33页 |
一、 什么是经济体制 | 第27-28页 |
二、 经济体制的制度要素分析 | 第28-31页 |
三、 经济体制的功能分析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制度低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 第33-51页 |
第一节 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与实践 | 第33-36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设想 | 第33-34页 |
二、 列宁、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与实践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安排 | 第36-46页 |
一、 国家所有制的产权制度 | 第36-37页 |
二、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 | 第37-39页 |
三、 计划生产的企业制度 | 第39-40页 |
四、 计划配置的就业制度 | 第40-41页 |
五、 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 | 第41-42页 |
六、 集中统一的金融制度 | 第42-44页 |
七、 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 | 第44页 |
八、 国家统制型的对外贸易制度 | 第44-46页 |
第三节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 | 第46-51页 |
一、 计划经济体制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46-48页 |
二、 计划经济体制无法实现供求平衡 | 第48页 |
三、 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存在信息难题 | 第48-49页 |
四、 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49-50页 |
五、 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机制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制度变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分析 | 第51-77页 |
第一节 关于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 第51-57页 |
一、 制度变迁的动因:外部利润内在化 | 第51-52页 |
二、 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不均衡趋向制度均衡 | 第52-53页 |
三、 制度变迁的方式: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 第53-54页 |
四、 制度变迁的轨迹:路径依赖 | 第54-56页 |
五、 制度变迁的作用:决定经济增长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 | 第57-62页 |
一、 制度变迁需求的内生性 | 第57-58页 |
二、 制度变迁供给的滞后性 | 第58页 |
三、 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性 | 第58-59页 |
四、 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 | 第59-60页 |
五、 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性 | 第60页 |
六、 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 | 第60-61页 |
七、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 第61-62页 |
八、 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 第62页 |
第三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内容 | 第62-70页 |
一、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 第62-64页 |
二、 城市经济制度的变迁 | 第64-66页 |
三、 宏观经济制度的变迁 | 第66-68页 |
四、 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变迁 | 第68-70页 |
第四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成本 | 第70-77页 |
一、 制度变迁成本的理论分析 | 第70-74页 |
二、 渐进改革下的制度变迁成本的特征 | 第74-75页 |
三、 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路径选择 | 第75-77页 |
第四章 制度转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分析 | 第77-98页 |
第一节 制度转型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77-83页 |
一、 制度转型的本质要点 | 第77-79页 |
二、 制度转型中政府的作用 | 第79-80页 |
三、 制度转型的方式 | 第80-82页 |
四、 制度转型理论评析 | 第82-83页 |
第二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制度转型的表现 | 第83-93页 |
一、 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第83-87页 |
二、 初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第87-89页 |
三、 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控体系 | 第89-91页 |
四、 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经济格局 | 第91-93页 |
第三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制度转型的原因 | 第93-98页 |
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奠定了制度转型的基础 | 第93页 |
二、 渐进改革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制度转型的实现 | 第93-94页 |
三、 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动的结合加快了制度转型的进程 | 第94-95页 |
四、 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的结合确保了制度转型的完成 | 第95-96页 |
五、 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缩短了制度转型的过程 | 第96-97页 |
六、 改革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制度转型的思想保证 | 第97-98页 |
第五章 制度缺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足分析 | 第98-121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98-103页 |
一、 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制度缺失 | 第98-100页 |
二、 制度需求不足导致制度缺失 | 第100-101页 |
三、 路径依赖导致制度缺失 | 第101-102页 |
四、 制度刚性导致制度缺失 | 第102-103页 |
五、 制度博弈导致制度缺失 | 第103页 |
第二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度缺失的现实表现 | 第103-110页 |
一、 市场制度发育不成熟 | 第103-105页 |
二、 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 第105-106页 |
三、 产权制度不健全 | 第106-107页 |
四、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到位 | 第107-108页 |
五、 政府制度改革滞后 | 第108-109页 |
六、 非正式制度构建尚未完成 | 第109-110页 |
第三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度缺失的绩效损失 | 第110-121页 |
一、 失业问题凸现造成绩效损失 | 第110-114页 |
二、 财富分配不公造成绩效损失 | 第114-117页 |
三、 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绩效损失 | 第117-121页 |
第六章 制度创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分析 | 第121-145页 |
第一节 制度创新的经济学理论 | 第121-127页 |
一、 制度创新的需求和供给 | 第121-122页 |
二、 政治企业家与制度创新 | 第122-123页 |
三、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 第123-124页 |
四、 国家的制度创新职能 | 第124-126页 |
五、 制度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第127-135页 |
一、 制度绩效递减决定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第127-130页 |
二、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决定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第130-133页 |
三、 增量改革的局限性决定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面临的困难 | 第135-139页 |
一、 制度创新供给者的供给不力 | 第135-136页 |
二、 制度需求者的需求动力不足 | 第136-137页 |
三、 技术创新迟缓 | 第137-138页 |
四、 非正式制度的隐性制约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推进策略 | 第139-145页 |
一、 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方向 | 第139-140页 |
二、 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制度创新职能 | 第140-141页 |
三、 着力于体制内制度创新 | 第141-142页 |
四、 强化技术创新激发制度创新 | 第142-143页 |
五、 构建支持制度创新的意识形态 | 第143-145页 |
第七章 制度框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分析 | 第145-177页 |
第一节 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经济制度 | 第145-151页 |
一、 重构农地产权制度 | 第145-147页 |
二、 规范农村税费制度 | 第147-148页 |
三、 创新农村组织制度 | 第148-149页 |
四、 重塑农村就业制度 | 第149-150页 |
五、 构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构建有效率的微观经济制度 | 第151-161页 |
一、 变革民营企业制度 | 第151-152页 |
二、 完善三资企业制度 | 第152页 |
三、 重组乡镇企业制度 | 第152-155页 |
四、 改造集体企业制度 | 第155-156页 |
五、 创新国有企业制度 | 第156-161页 |
第三节 创建稳健的宏观经济制度 | 第161-170页 |
一、 完善指导性的计划制度 | 第161-162页 |
二、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制度 | 第162-163页 |
三、 构建规范的公共财政制度 | 第163-165页 |
四、 构造市场化的金融制度 | 第165-167页 |
五、 建立开放型的对外贸易制度 | 第167-168页 |
六、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68-170页 |
第四节 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非正式制度 | 第170-177页 |
一、 非正式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 第170-171页 |
二、 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秩序建立的影响 | 第171-173页 |
三、 确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的非正式制度 | 第173-1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7-181页 |
后 记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