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7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关中盆地自然概况 | 第19-31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地质及地貌条件 | 第20-24页 |
第三节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6页 |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分析 | 第26-31页 |
第三章 地下水脆弱性概念及影响因素 | 第31-40页 |
第一节 地下水脆弱性概念 | 第31页 |
第二节 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 第31-40页 |
第四章 “三氮”在黄土包气带中迁移转化的原位试验研究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原位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原位试验方法 | 第41-45页 |
第三节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8页 |
第五章 “三氮”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过程的数学模拟 | 第48-60页 |
第一节 “三氮”在包气带迁移转化的过程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三氮”在包气带迁移转化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数值模型求解方法 | 第50-52页 |
第四节 数值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 第52-60页 |
第六章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 | 第60-70页 |
第一节 固有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建立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固有脆弱性评价 | 第61-70页 |
第七章 地下水“三氮”污染的特殊脆弱性评价 | 第70-78页 |
第一节 “三氮”污染的特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的建立 | 第70-73页 |
第二节 “三氮”污染的特殊脆弱性评价 | 第73-78页 |
第八章 地下水脆弱性编图 | 第78-79页 |
第一节 地下水脆弱性编图目的 | 第78页 |
第二节 地下水脆弱性编图内容及方法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