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骨诱导Ca、P系陶瓷材料中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表征和体外动态研究模型的初步建立

目录第1-12页
英文摘要第12-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50页
 第一章 生物陶瓷的骨诱导性研究现状及机理第16-50页
  1.1 生物陶瓷材料发展历史回顾第16-18页
  1.2 骨诱导生物陶瓷的研究第18-20页
  1.3 植入材料表面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与骨诱导的关系第20-21页
  1.4 生物钙化的机理第21-29页
   1.4.1 生物矿化第22页
   1.4.2 骨钙化的机理第22-27页
   1.4.3 在动物体内生物材料中类骨磷灰石形成的可能机理第27-29页
  1.5 体内环境的体外模拟第29-37页
   1.5.1 体内生理环境——体液中钙磷离子浓度第30-33页
   1.5.2 模拟的意义第33页
   1.5.3 体内生化因子的模拟—模拟体液第33-34页
   1.5.4 利用模拟体液的体外实验研究第34-35页
   1.5.5 模拟体液的改进第35-36页
   1.5.6 体内动力学环境—生理流率的模拟第36-37页
  1.6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第37-40页
   1.6.1 进一步完善模拟体液第37-38页
   1.6.2 体外静态研究的局限性第38页
   1.6.3 进一步研究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与骨诱导之间的关系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50页
第二部分 骨诱导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50-132页
 第二章 致密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类骨磷灰石形成研究第53-70页
  2.1 引言第53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53-55页
   2.2.1 试样制备第53-54页
   2.2.2 实验方法第54-5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2.3.1 浸泡后材料表面的形貌第55-59页
   2.3.2 表面形成物的化学组成第59-63页
  2.4 讨论第63-66页
   2.4.1 类骨磷灰石形成过程第63-66页
  2.5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第三章 多孔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70-84页
  3.1 前言第70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70-72页
   3.2.1 材料与装置第70-71页
   3.2.2 实验方法第71-7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2-81页
   3.3.1 浸泡后带微孔孔壁样品表面的形貌第72-75页
   3.3.2 浸泡后致密孔壁样品表面的形貌第75-76页
   3.3.3 表面形成物的成分分析第76-78页
   3.3.4 模拟体液中Ca、P浓度检测第78页
   3.3.5 磷酸钙陶瓷在SBF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机制第78-79页
   3.3.6 静态SBF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79页
   3.3.7 动态SBF中类骨磷灰石形成第79-80页
   3.3.8 在1.5SBF中类骨磷灰石形成第80页
   3.3.9 孔壁致密的多孔材料表面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80页
   3.3.10 与动物试验结果的比较第80-81页
  3.4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四章 钙磷陶瓷类骨磷灰石形成的钙浓度阈值研究第84-96页
  4.1 前言第84页
  4.2 实验方法第84-86页
   4.2.1 在静态模拟体液中类骨磷灰石形成的Ca~(2+)阈值第84-85页
   4.2.2 多孔陶瓷在动态模拟体液中类骨磷灰石形成的Ca~(2+)阈值第85-86页
  4.3 结果第86-91页
   4.3.1 表面形貌观察第86-89页
   4.3.2 反射红外检测第89-91页
  4.4 讨论第91-94页
  4.5 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6页
 第五章 HA,HA/TCP在SBF中类骨磷灰石形成的比较第96-107页
  5.1 前言第9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6-97页
   5.2.1 材料与装置第96页
   5.2.2 实验方法第96-97页
  5.3 结果第97-102页
   5.3.1 SBF浸泡后样品表面的形貌第97-100页
   5.3.2 表面形成物的成分表征第100-101页
   5.3.3 在系列模拟体液中浸泡后样品表面的形貌第101-102页
  5.4 讨论第102-104页
   5.4.1 磷酸钙陶瓷的溶解度影响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102-103页
   5.4.2 HA/TCP在SBF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103页
   5.4.3 HA在SBF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103-104页
   5.4.4 两种陶瓷在1.5SBF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104页
  5.5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7页
 第六章 有机物对类骨磷灰石形成的影响研究第107-122页
  6.1 前言第107-108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08页
   6.2.1 材料第108页
   6.2.2 药品的配制第108页
   6.2.3 浸泡第108页
   6.2.4 检测第10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8-119页
   6.3.1 形貌观察第108-111页
   6.3.2 反射红外结果第111-114页
   6.3.3 有机物在类骨磷灰石形成中的作用第114-119页
  6.4 结论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2页
 第七章 不同动物的模拟体液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122-132页
  7.1 引言@121第122页
  7.2 材料和方法第122-123页
   7.2.1 材料的准备第122页
   7.2.2 根据各动物的钙离子浓度大小配制模拟体液第122-123页
   7.2.3 根据各动物的pH值大小配制模拟体液第123页
   7.2.4 样品的浸泡第123页
   7.2.5 样品的表征第123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23-130页
   7.3.1 样品在CSBF中浸泡后的形貌第123-126页
   7.3.2 样品在CPSBF中浸泡后的表面形貌第126-128页
   7.3.3 表面形成物的成分分析第128-130页
  7.4结论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2页
第三部分 动物体内磷酸钙陶瓷表面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第132-144页
 第八章 磷酸钙陶瓷在不同动物体内类骨磷灰石形成第132-144页
  8.1 前言第132页
  8.2 材料和方法第132-134页
   8.2.1 材料准备第132页
   8.2.2 实验方法第132-134页
   8.2.3 样品的表征第134页
  8.3 结果第134-140页
   8.3.1 样品表面的形貌第134-137页
   8.3.2 表面形成的成分分析第137-140页
  8.4 讨论第140-141页
   8.4.1 动物体内生化因子的影响第140-141页
   8.4.2 微孔结构的作用第141页
  8.5 结论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4页
第四部分 类骨磷灰石对成骨性能的影响研究第144-169页
 第九章 体外类骨磷灰石层对体内早期骨诱导的影响第144-164页
  9.1 前言第144页
  9.2 材料与方法第144-146页
   9.2.1 实验材料的准备第144-145页
   9.2.2 实验动物及分组第145页
   9.2.3 材料植入部位的选择第145页
   9.2.4 手术方法第145-146页
   9.2.5 检测方法第146页
  9.3 结果与讨论第146-160页
   9.3.1 大体观察第146页
   9.3.2 SEM观察第146-149页
   9.3.3 组织学切片观察第149-160页
  9.4 结论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4页
 第十章 体外动态研究模型的初步建立第164-169页
  10.1 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第164页
  10.2 实验装置设计的依据第164-165页
  10.3 实验装置第165页
  10.4 实验装置的操作第165-166页
  10.5 多孔磷酸钙陶瓷在动态SBF中类骨磷灰石层形成的钙阈值第166页
  10.6 动态SBF中形成的类骨磷灰石促进了骨诱导的发生第166页
  10.7 模型的局限第166-167页
  10.8 主要结论及研究建议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69页
全文总结第169-172页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172-176页
致谢第176-177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77-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下肢假肢接受腔生物力学评价及CAE技术研究
下一篇:磷酸钙生物陶瓷骨诱导过程的早期细胞分化和骨特征蛋白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