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话语背景:公民诉讼权基本理论 | 第8-12页 |
一、 诉讼权的界定 | 第8-9页 |
二、 诉讼权的内容及存在域间 | 第9-10页 |
三、 诉讼权、诉讼权利与诉权之辨析 | 第10-12页 |
第二部分 诉讼权与可诉范围的关系 | 第12-19页 |
一、 可诉范围的界定 | 第13页 |
二、 可诉范围的内容及形态分析 | 第13-17页 |
三、 可诉范围与受案范围的关系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可诉范围之比较评析 | 第19-27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的可诉范围 | 第19-20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之可诉范围 | 第20-22页 |
三、 中国可诉范围之历史与现状 | 第22-27页 |
(一) 传统社会的可诉范围 | 第22-23页 |
(二) 现代社会的可诉范围 | 第23-24页 |
(三) 现有可诉范围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可诉范围之重塑 | 第27-59页 |
一、 建构宪法诉讼制度 | 第28-39页 |
(一) 宪法诉讼的国际化趋势 | 第29-30页 |
(二) 宪法诉讼的依据 | 第30-33页 |
(三) 期待中的中国宪法诉讼 | 第33-39页 |
1. 现状 | 第33-35页 |
2. 实践中的探索 | 第35-37页 |
3. 制度构想 | 第37-39页 |
二、 扩大民事诉讼的可诉范围 | 第39-49页 |
(一) 观念层面:确立“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 第40-42页 |
1、 “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内容 | 第40页 |
2、 “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要求——司法独立于行政 | 第40-42页 |
(二) 制度层面:重建可诉范围之标准 | 第42-46页 |
1、 “诉之利益”标准的普适性 | 第42-44页 |
2、 “诉之利益”标准在我国的确立 | 第44-46页 |
(三) 操作层面:诉之利益标准的运用 | 第46-49页 |
1、 运用之必要性 | 第46-47页 |
2、 运用之过程 | 第47-48页 |
3、 运用之效果 | 第48-49页 |
三、 扩大行政诉讼可诉范围 | 第49-59页 |
(一) 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及其缺漏 | 第50-51页 |
(二) 现行司法解释的补救规定与遗留问题 | 第51-53页 |
(三) 从立法上完善行政诉讼可诉范围 | 第53-58页 |
1. 应当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可诉范围 | 第53-55页 |
2. 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 第55-57页 |
3. 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的行政可诉性 | 第57-58页 |
4. 部分准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 第58页 |
(四) 从体制上落实可诉范围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