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土地开发与利用论文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内容提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10页
第一章 综述第10-35页
 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0-14页
  1.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第10-12页
  1.2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LUCC第12-14页
   1.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第12-13页
   1.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下的LUCC研究第13-14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5页
  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第14-15页
  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第15页
 3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效益及可持续性分析第15-19页
  3.1 土地利用效益评估第15-17页
   3.1.1 经济效益第16页
   3.1.2 环境效益第16页
   3.1.3 社会效益第16-17页
  3.2 效益评估的方法第17页
   3.2.1 经验评估法第17页
   3.2.2 统计分析评估法第17页
   3.2.3 模型定量评估法第17页
  3.3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分析第17-19页
   3.3.1 持续土地利用的五个评价标准第17-18页
   3.3.2 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因素第18-19页
 4 “3S”技术及其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第19-23页
  4.1 建立本底数据库第20页
  4.2 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第20-21页
   4.2.1 影像叠加分析第20页
   4.2.2 影像与土地详查数据叠加分析第20-21页
  4.3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野外GPS测量第21页
  4.4 变化区域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第21-23页
   4.4.1 训练样区和训练数据第21页
   4.4.2 土地利用遥感目视解译第21-22页
   4.4.3 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分类第22-23页
  4.5 土地利用图变更及数据库更新第23页
  4.6 专题应用第23页
 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模型应用第23-25页
  5.1 概念模型——土地利用/覆盖的分类第24页
  5.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动因第24页
  5.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过程和机制第24-25页
  5.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和后果第25页
 6 本文研究的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第25-31页
  6.1 研究目标和意义第25-29页
   6.1.1 研究意义第25-28页
   6.1.2 研究目标第28-29页
  6.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9-30页
   6.2.1 研究内容第29页
   6.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9-30页
  6.3 研究方法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5页
第二章 资料收集与数据库的建立第35-49页
 1 数据收集、整理、分类、编码第35-39页
  1.1 土地利用资料第35-39页
  1.2 遥感数据第39页
  1.3 自然地理基础数据第39页
  1.4 环境数据第39页
  1.5 统计数据第39页
 2 数据输入与基础数据库建立第39-40页
 3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信息的获取第40-44页
  3.1 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第41页
   3.1.1 影像叠加分析第41页
   3.1.2 影像与土地详查数据叠加分析第41页
  3.2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野外GPS测量第41-42页
  3.3 变化区域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第42-44页
   3.3.1 训练样区和训练数据第42页
   3.3.2 土地利用遥感目视解译第42-43页
   3.3.3 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分类第43-44页
  3.4 土地利用图变更及数据库更新第44页
  3.5 专题应用第44页
 4 小结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第三章 福州市土地资源形成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49-84页
 1 优越的地理位置第49-50页
  1.1 亚热带偏南的纬度位置第49页
  1.2 亚欧大陆东南边缘滨海的位置第49页
  1.3 位于全省最大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和河口处第49-50页
  1.4 位于太平洋西岸、台湾海峡的北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50页
  1.5 处于我国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东南沿海的中部第50页
  1.6 福州与台湾近邻,两岸人民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第50页
 2 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第50-52页
  2.1 强烈的海洋影响第50页
  2.2 破碎的地质基础第50-51页
  2.3 马蹄形层状地貌空间结构及相应的气候与自然景观第51页
  2.4 水系水文特征第51-52页
 3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地域分异第52-55页
  3.1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第52-54页
  3.2 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第54-55页
   3.2.1 西部山地区第54页
   3.2.2 中部东部平原丘陵区第54-55页
   3.2.3 东南部半岛岛屿区第55页
 4 土地利用分析第55-81页
  4.1 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第55-58页
   4.1.1 新石器时代至秦汉土地开发时期第55-56页
   4.1.2 三国、西晋、唐、宋土地开发时期第56页
   4.1.3 明、清、民国土地开发时期第56-57页
   4.1.4 解放后土地开发时期第57-58页
  4.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58-78页
   4.2.1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特征第58-75页
   4.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第75-77页
   4.2.3 土地成片开发第77-78页
  4.3 土地适应性及潜力分析第78-80页
  4.4 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第80-81页
 5 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四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因子分析第84-105页
 1 福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第84-95页
  1.1 数据准备第84-85页
  1.2 数据处理方法第85页
  1.3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第85-95页
 2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分析第95-102页
  2.1 分析方法及建模第95-96页
   2.1.1 分析方法第95页
   2.1.2 建模第95-96页
  2.2 运行结果与分析第96-101页
  2.3 运行结果的检验第101-102页
 3 小结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5页
第五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益分析第105-142页
 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第105-120页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第105-107页
  1.2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第107-120页
   1.2.1 土地利用变化总特征第107页
   1.2.2 各个类型的变化情况第107-120页
 2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第120-123页
 3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益分析第123-139页
  3.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第123-124页
  3.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第124-130页
  3.3 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第130-139页
   3.3.1 污染源分析第130-134页
   3.3.2 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第134-136页
   3.3.3 问题与对策第136-139页
 4 小结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2页
第六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第142-166页
 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第142-148页
  1.1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第142-146页
   1.1.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第142页
   1.1.2 运行结果与分析第142-145页
   1.1.3 结果检验第145-146页
  1.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揭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第146-148页
 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概述第148-149页
  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第148-149页
   2.1.1 机制第148页
   2.1.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第148-149页
  2.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的模型第149页
 3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第149-161页
  3.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第150页
  3.2 社会经济驱动力第150-156页
   3.2.1 经济增长态势第150-153页
   3.2.2 人口增长第153-154页
   3.2.3 社会及土地利用者主体行为第154-155页
   3.2.4 技术发展第155-156页
  3.3 生物自然驱动力第156-158页
   3.3.1 地形第156页
   3.3.2 气候第156-157页
   3.3.3 自然灾害第157-158页
  3.4 土地管理驱动力第158-161页
   3.4.1 土地利用宏观规划管理第158页
   3.4.2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第158-161页
 4 小结第161-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66页
第七章 讨论第166-179页
 1 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技优势第166-167页
  1.1 深刻认识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方向第166-167页
  1.2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第167页
  1.3 新技术融于生产过程之中第167页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167-168页
 3 加强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第168-171页
  3.1 改革土地产权制度第168-169页
  3.2 完善土地价格制度第169-170页
  3.3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第170-171页
 4 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第171-172页
 5 鼓励人民勤劳致富第172页
 6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172-174页
  6.1 建立特色农业开发地带第172-173页
  6.2 城市周围发展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第173-174页
  6.3 发展生态旅游第174页
 7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第174-175页
 8 小结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79页
第八章 结论第179-182页
中文摘要第182-189页
致谢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监管立法研究
下一篇:网络证券交易及其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