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司法民主的基本理论 | 第11-18页 |
一、不同民主理论影响下的司法民主观 | 第11-12页 |
(一) 精英民主理论下的司法民主观 | 第11页 |
(二) 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理论下的司法民主观 | 第11-12页 |
(三) 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下的司法民主观 | 第12页 |
二、司法民主与司法民主化的内涵 | 第12-13页 |
(一) 司法民主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司法民主化的解析 | 第13页 |
三、现代司法民主的理论依据 | 第13-18页 |
(一) 人民主权论 | 第13-14页 |
(二) 人本主义论 | 第14-15页 |
(三) 权利本位论 | 第15页 |
(四) 分权制衡论 | 第15-16页 |
(五) 法治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陪审制度的司法民主性分析 | 第18-21页 |
一、陪审制度司法民主性的历史考量 | 第18-19页 |
(一) 陪审制度以民主理念作为其存在的基础 | 第18页 |
(二) 陪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以民主为目标 | 第18-19页 |
二、陪审制度“司法民主”意义的解读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陪审制度对于促进司法民主的作用辨析 | 第21-27页 |
一、陪审制度对于促进司法民主的正向作用 | 第21-25页 |
(一) 陪审制度通过制约司法审判权来体现司法民主 | 第21-22页 |
(二) 陪审制度是在司法领域民意理性表达的制度化形式 | 第22-23页 |
(三) 陪审制度是通约司法民主化与司法职业化的桥梁 | 第23-25页 |
(四) 陪审制度是社会监督法制化的体现 | 第25页 |
二、陪审制度在发挥司法民主作用过程中所固有的机理性缺陷 | 第25-27页 |
(一) 陪审员的法律理性能力不足 | 第25-26页 |
(二) 诉讼成本高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对我国陪审制度司法民主功能的考量 | 第27-32页 |
一、有关我国陪审制度的立法背景 | 第27-28页 |
二、我国陪审制度司法民主功能发挥的主要障碍 | 第28-32页 |
(一) 陪审员的遴选制度有悖于陪审制度的民主价值 | 第28-29页 |
(二) 陪审员权力行使的有限性,有悖于人民主权的基本政治伦理 | 第29-30页 |
(三) 陪审制度适用的范围较小,不利于陪审制度司法民主功能的发挥 | 第30页 |
(四) 我国的陪审制度出现职责和功能的变异,有悖于陪审制度的民主化理念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对我国陪审制度促进司法民主的改革建议 | 第32-37页 |
一、对我国陪审制度在立法方面促进司法民主的改革建议 | 第32-33页 |
(一) 确立我国陪审制度的宪法依据 | 第32-33页 |
(二) 制定专门的陪审法 | 第33页 |
二、对我国陪审制度在制度设计上促进司法民主的改革建议 | 第33-37页 |
(一)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的产生程序,扩大陪审员的民主代表性 | 第33-34页 |
(二) 重新设计陪审员的职权,使其具有有利于实现司法民主的实质性权利 | 第34-35页 |
(三) 明确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使其司法民主功能的发挥落到实处 | 第35-36页 |
(四) 消除陪审员的职业化倾向,充分发挥陪审员的民主参与职能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