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综述及评述 | 第15-17页 |
·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 第17-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18-20页 |
2 理论基础简述 | 第20-34页 |
·耦合论 | 第20-23页 |
·耦合概念 | 第20页 |
·系统耦合 | 第20-23页 |
·系统耦合概念 | 第20页 |
·农业系统耦合 | 第20-21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 第21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衡量方法 | 第21-23页 |
·耦合论在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的运用 | 第23页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3-25页 |
·产业结构概念及其分类 | 第23-24页 |
·产业的涵义 | 第23页 |
·产业结构 | 第23-24页 |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第24页 |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24-25页 |
·林业产业结构及其演进 | 第25页 |
·林业产业结构 | 第25页 |
·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 第25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5-28页 |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 第25-27页 |
·生态经济系统概述 | 第25-26页 |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26页 |
·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关系 | 第26-27页 |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 第27-28页 |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理论 | 第28-31页 |
·系统论内涵 | 第28页 |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理论 | 第28-30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理论 | 第30页 |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理论 | 第30-3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3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 | 第31-33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31-32页 |
·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解释 | 第32-33页 |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33页 |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 第33-34页 |
3 基本概念与相关范畴 | 第34-43页 |
·系统与系统耦合 | 第34-36页 |
·系统 | 第34-35页 |
·系统概念 | 第34页 |
·复杂系统及其特征 | 第34页 |
·系统分析及特点 | 第34-35页 |
·耦合 | 第35-36页 |
·耦合及耦合度概念 | 第35页 |
·系统耦合 | 第35-36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 第36页 |
·林业与林业系统 | 第36-43页 |
·林业及其作用 | 第36-40页 |
·林业概念及特点 | 第36-38页 |
·林业地位、作用 | 第38-40页 |
·林业生态体系 | 第40页 |
·林业产业体系 | 第40-41页 |
·林业社会体系 | 第41-43页 |
4 林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 | 第43-49页 |
·林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表现形式 | 第43-45页 |
·森林生态系统 | 第43-4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 | 第43页 |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43-44页 |
·湿地生态系统 | 第44-45页 |
·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 第44页 |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44-45页 |
·林业系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45-47页 |
·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4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 第45-47页 |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新林业历史性转变 | 第47-49页 |
·转变原因 | 第47-48页 |
·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由木材需求转向生态需求 | 第47页 |
·宏观环境的巨变,使林业建设方向的转变成为历史的必然 | 第47页 |
·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也是世界林业发展的大趋势 | 第47-48页 |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林业历史性转变对林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 第48-49页 |
5 林业系统与经济系统关系研究 | 第49-64页 |
·林业与经济关系表现形式 | 第49-51页 |
·森林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第49-50页 |
·森林资源对经济的直接作用 | 第49页 |
·森林资源对经济的间接作用 | 第49-50页 |
·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 第50-51页 |
·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 | 第51-57页 |
·我国森林资源状况 | 第51-53页 |
·我国森林资源的变动情况 | 第51-52页 |
·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 第52-53页 |
·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 第53页 |
·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 | 第53-55页 |
·森林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承载力 | 第53-54页 |
·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 第54-55页 |
·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测度 | 第55-57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林业 | 第55-56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再认识 | 第56-57页 |
·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关系 | 第57-64页 |
·我国林业投资现状分析 | 第57-62页 |
·我国林业投资总量分析 | 第57-58页 |
·我国林业投资结构分析 | 第58-60页 |
·我国林业投资主体分析 | 第60-62页 |
·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发展关系 | 第62-64页 |
6 林业系统与社会系统关系研究 | 第64-81页 |
·林业与社会关系表现形式 | 第64-67页 |
·林业与社会文明 | 第64页 |
·宗教与林业的联系 | 第64-65页 |
·林业科技及教育 | 第65页 |
·林业文化 | 第65页 |
·社区林业与社会林业 | 第65-66页 |
·城市林业 | 第66-67页 |
·林业系统与科技进步关系 | 第67-68页 |
·技术进步与林业技术进步 | 第67页 |
·技术进步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 第67-68页 |
·推动我国林业技术进步的措施 | 第68页 |
·林业系统与教育发展关系 | 第68-70页 |
·林业教育对林业发展的意义 | 第68-69页 |
·加强林业教育的措施 | 第69-70页 |
·林业系统与就业关系 | 第70-74页 |
·我国林业就业现状分析 | 第70-72页 |
·林业吸纳劳动力潜力分析 | 第72-73页 |
·增强林业系统就业能力的措施 | 第73-74页 |
·林业制度与林业发展关系 | 第74-76页 |
·林业制度与林业发展关系概述 | 第74-75页 |
·林业制度创新的几个方面 | 第75-76页 |
·产权制度 | 第75页 |
·投融资制度 | 第75页 |
·林业税费制度 | 第75页 |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 第75-76页 |
·林业系统与生态文明 | 第76-81页 |
·森林文化 | 第76-77页 |
·森林文化的概念 | 第76页 |
·森林文化的内容 | 第76-77页 |
·森林文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意义 | 第77页 |
·林业与生态文明 | 第77-81页 |
·生态文明概述 | 第77-79页 |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 第79-81页 |
7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阐释 | 第81-96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构建 | 第81-87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定义 | 第81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特征 | 第81-82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子系统构成 | 第82-84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相互作用机制 | 第84-87页 |
·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84-86页 |
·多系统作用机制分析 | 第86-87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相互作用方式 | 第87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运行目标分析 | 第87-92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运行总体性目标 | 第87-90页 |
·森林生态平衡目标 | 第88页 |
·林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目标 | 第88-90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运行分目标体系 | 第90-92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结构分析 | 第92-96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92-94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的结构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 第94-96页 |
8 构建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的探讨 | 第96-115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 | 第96-97页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 | 第96页 |
·积极的森林生态平衡思想 | 第96-97页 |
·林业经济活动压力与森林资源的承受力平衡思想 | 第97页 |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 第97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的内容 | 第97-100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的构成条件 | 第97-98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方式与耦合模式内容 | 第98-100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运行机制及效应分析 | 第100-102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100-101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的效应分析 | 第101-102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的形态及划分 | 第102-106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模式的形态 | 第102-104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形态划分 | 第104-105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过程 | 第105-106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耦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 第106-115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耦合评价概述 | 第106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耦合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 第106-107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7-112页 |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耦合评价方法 | 第112-115页 |
9 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演绎中国林业发展战略构想 | 第115-133页 |
·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 | 第115-120页 |
·林业发展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6 年) | 第115页 |
·以“木材经济”为主的林业发展(1956~1978 年) | 第115-116页 |
·永续利用,综合经营的林业发展战略(1978~1992 年) | 第116-117页 |
·林业分区分工发展的战略(20 世纪90 年代初~90 年代中期) | 第117-118页 |
·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20 世纪中期) | 第118-119页 |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 世纪末至今) | 第119-120页 |
·构建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第120-122页 |
·构建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原则 | 第122-123页 |
·以林业产业为载体,以林业社会系统为支撑的林业生态建设市场化战略 | 第123-133页 |
·战略的提出 | 第123-124页 |
·林业产业载体战略 | 第124-127页 |
·林业社会系统支撑战略 | 第127-130页 |
·林业生态建设市场化战略 | 第130-133页 |
10 结论及创新 | 第133-135页 |
·结论 | 第133页 |
·创新 | 第133-134页 |
·论文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
主要成果目录清单 | 第141-143页 |
个人简介 | 第143-144页 |
导师简介Ⅰ | 第144-145页 |
导师简介 Ⅱ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