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城市护岸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 第8-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整体框架 | 第12-14页 |
| 2 城市护岸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7页 |
| ·在生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 ·破坏自然形态 | 第14页 |
| ·滥用人工材料 | 第14-15页 |
| ·孤立片面设计 | 第15页 |
| ·在景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 ·景观单调 | 第15页 |
| ·格局不合理 | 第15页 |
| ·割裂历史文脉 | 第15页 |
| ·城市护岸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结构不完整 | 第16页 |
| ·结构形式问题 | 第16-17页 |
| 3 城市护岸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 ·生态设计理论 | 第17页 |
| ·生态设计的内涵 | 第17页 |
| ·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7页 |
| ·景观设计内涵 | 第17页 |
|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 第17-19页 |
| ·景观生态学内涵 | 第17-18页 |
| ·景观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优化方法 | 第18-19页 |
| ·水利工程学理论 | 第19-20页 |
| 4 城市护岸的景观设计 | 第20-39页 |
| ·城市护岸的内涵 | 第20页 |
| ·城市护岸的结构 | 第20-21页 |
| ·城市护岸的结构因素 | 第20页 |
| ·城市护岸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 ·城市护岸的基本功能 | 第21-22页 |
| ·安全防护功能 | 第21-22页 |
| ·景观亲水功能 | 第22页 |
| ·生态稳定功能 | 第22页 |
| ·文化传承功能 | 第22页 |
| ·城市护岸的分类 | 第22-25页 |
| ·根据结构形式和材料特性将护岸划分为 | 第22-24页 |
| ·根据断面形式分 | 第24-25页 |
| ·城市生态适应性护岸材料的选择应用和相应的景观特点 | 第25-30页 |
| ·植物材料 | 第25-27页 |
| ·生物材料的应用 | 第27-28页 |
| ·石材 | 第28-29页 |
| ·混凝土台阶 | 第29页 |
| ·钢材 | 第29-30页 |
|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和水泥生态种植基 | 第30页 |
| ·城市护岸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30页 |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30-31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1页 |
| ·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原则 | 第31页 |
| ·场所地域性原则 | 第31页 |
| ·经济美观原则 | 第31页 |
| ·城市护岸景观的组成要素 | 第31-32页 |
| ·城市护岸景观设计方法 | 第32-39页 |
| ·现状调查 | 第32页 |
| ·总体布局 | 第32-33页 |
| ·景观设计 | 第33-39页 |
| 5 丹东主城区护岸景观设计实例 | 第39-47页 |
| ·背景调查 | 第39-40页 |
| ·地理位置 | 第39页 |
| ·气候特点 | 第39页 |
| ·文化传统 | 第39-40页 |
| ·问题和挑战 | 第40页 |
| ·丹东滨江区域护岸景观设计 | 第40-46页 |
| ·总体布局 | 第40-43页 |
| ·景观设计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6 结语 | 第47-48页 |
| 附表 | 第48-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图片索引 | 第54-56页 |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 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