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2 环境犯罪构成要件概述 | 第10-14页 |
·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理论概述 | 第10-12页 |
·一般犯罪构成理论概说 | 第10页 |
·环境犯罪 | 第10-11页 |
·环境犯罪构成要件 | 第11-12页 |
·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界定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 第12-14页 |
·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的基本原则 | 第12页 |
·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界定的根据 | 第12-14页 |
3 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 | 第14-19页 |
·国外概说 | 第14页 |
·国内关于环境犯罪客体的争议及评述 | 第14-15页 |
·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双重客体说 | 第15-19页 |
·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 | 第15-16页 |
·界定环境犯罪客体对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影响 | 第16-19页 |
·对环境刑法伦理支点界定的影响 | 第17页 |
·对环境犯罪具体罪名界定的影响 | 第17-19页 |
4 环境犯罪客观方面研究 | 第19-34页 |
·外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环境犯罪客观方面的规定 | 第19-21页 |
·我国环境犯罪客观方面的规定 | 第21-22页 |
·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认定应借鉴适用“推定原则” | 第22-29页 |
·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证明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理论概述 | 第23页 |
·各国的立法态度 | 第23-24页 |
·我国当前的立法现状 | 第24-25页 |
·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 第25-26页 |
·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与民法上的过错推定原则之比较 | 第26-27页 |
·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页 |
·我国环境犯罪构成应当吸收危险犯立法 | 第29-34页 |
·增设环境犯罪危险犯的立法建议 | 第30-31页 |
·增设有关处罚环境犯罪危险犯的具体条文 | 第30页 |
·以处罚环境犯罪具体危险犯为主,处罚抽象危险犯为辅 | 第30页 |
·增设对过失危险犯的处罚 | 第30-31页 |
·增设环境犯罪危险犯的立法技术建议 | 第31-33页 |
·关于环境犯罪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的条款 | 第31-32页 |
·关于环境犯罪过失危险犯的条款 | 第32-33页 |
·增设环境犯罪危险犯应注意的问题 | 第33-34页 |
5 环境犯罪主体研究 | 第34-40页 |
·国外环境刑法中的犯罪主体 | 第34-35页 |
·英美法系的环境犯罪主体 | 第34页 |
·大陆法系的环境犯罪主体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页 |
·我国刑法中的环境犯罪主体 | 第35-37页 |
·一般理论 | 第35-36页 |
·单位环境犯罪 | 第36-37页 |
·国家在理论上可以成为国际环境犯罪的主体 | 第37-40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加拿大“特雷尔冶炼厂案” | 第38页 |
·难点剖析 | 第38-39页 |
·政府机构的环境犯罪主体资格问题 | 第39页 |
·国际组织的环境犯罪主体资格问题 | 第39-40页 |
6 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研究 | 第40-47页 |
·国外环境犯罪主观方面之规定 | 第40-42页 |
·国外立法及认定 | 第40-41页 |
·归责理论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页 |
·我国环境犯罪主观方面之规定 | 第42-43页 |
·我国立法及认定 | 第42-43页 |
·归责理论 | 第43页 |
·我国环境刑事立法不宜直接采用严格责任原则 | 第43-47页 |
·理论概说 | 第43-44页 |
·我国环境刑法不宜采用严格责任 | 第44-46页 |
·立法状况决定 | 第44-45页 |
·司法状况决定 | 第45页 |
·我国国情决定 | 第45-46页 |
·刑罚本身的局限性决定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7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个人简介 | 第51-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5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