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11-18页 |
| 1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 ·现实和研究的需要 | 第11-13页 |
| ·研究者的兴趣 | 第13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3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实践目标 | 第15页 |
| ·理论目标 | 第15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5 本文结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 第18-48页 |
| 1 学习动机缺失概念的界定 | 第18-25页 |
|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8-22页 |
|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22-24页 |
| ·本研究的观点 | 第24-25页 |
| 2 学习动机缺失的心理结构 | 第25-39页 |
| ·前人的研究 | 第25-28页 |
| ·研究者的思考 | 第28-39页 |
| 3 学习动机缺失的影响因素 | 第39-46页 |
|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39-43页 |
|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43-44页 |
| ·评价与反思 | 第44-46页 |
| 4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原则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编制 | 第48-88页 |
| 1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条目的收集与编制 | 第48-56页 |
| ·学生和教师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 ·参考有关量表及研究 | 第53-54页 |
| ·对学习动机结构的理论探讨 | 第54页 |
| ·量表第一稿的编制 | 第54-56页 |
| 2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第一稿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56-63页 |
| ·被试 | 第56页 |
| ·材料 | 第56页 |
| ·统计处理 | 第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 3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第二稿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3-73页 |
| ·被试 | 第63-64页 |
| ·材料 | 第64页 |
| ·统计处理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 4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第三稿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73-83页 |
| ·被试 | 第74页 |
| ·材料 | 第74-75页 |
| ·统计处理 | 第7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5-83页 |
| 5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各种测量学指标分析 | 第83-88页 |
| ·量表各测题的测量学指标(区分度、平均数、标准差) | 第83-85页 |
| ·信度 | 第85-86页 |
| ·效度 | 第86-88页 |
|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应用 | 第88-116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88-91页 |
| ·样本构成情况 | 第88-90页 |
| ·研究工具 | 第90-91页 |
| ·统计分析 | 第91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91-109页 |
| ·量表结构再验证 | 第91-95页 |
|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总体情况 | 第95-97页 |
| ·学习动机缺失的影响因素 | 第97-108页 |
| ·学习动机缺失与不良学业后果的关系 | 第108-109页 |
| 3 讨论 | 第109-116页 |
| ·学习动机缺失的性别差异 | 第109-111页 |
| ·学习动机缺失的年级差异 | 第111-112页 |
| ·学习动机缺失的地区、学校差异 | 第112-114页 |
| ·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 ·其它因素对学习动机缺失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116-124页 |
| 1 学习动机缺失概念与性质的再讨论 | 第116-118页 |
| ·学习动机缺失的概念 | 第116-118页 |
| ·学习动机缺失的性质 | 第118页 |
| 2 学习动机缺失结构的再讨论 | 第118-119页 |
| 3 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特点与作用 | 第119-120页 |
| ·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特点 | 第119-120页 |
| ·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作用及使用人员 | 第120页 |
| 4 学习动机缺失的干预 | 第120-123页 |
| ·给予学生更加科学理性的自主、胜任、归属支持 | 第120-121页 |
|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信念 | 第121-122页 |
| ·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 | 第122页 |
| ·指导学生进行注意、意志的训练 | 第122-123页 |
| 5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常模制定的说明 | 第123-12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 1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第124-125页 |
| ·明确了学习动机缺失的操作性定义 | 第124页 |
| ·提出了学习动机缺失结构的新观点 | 第124-125页 |
| ·编制了专门测量学习动机缺失的量表 | 第125页 |
| 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25-126页 |
| ·学习动机缺失最表有待在应用中进一步完善 | 第125页 |
| ·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资料应作为本研究的补充 | 第125-126页 |
| ·学习动机缺失的机制应进一步探讨 | 第126页 |
| ·学习动机缺失的干预与纠正应进行实证研究 | 第126页 |
| 3 结语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 附录 | 第134-142页 |
| 附录A 学生开放式调查问卷 | 第134-135页 |
| 附录B 教师开放式调查问卷 | 第135-136页 |
| 附录C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第一稿(例举) | 第136-137页 |
| 附录D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第二稿(例举) | 第137-138页 |
| 附录E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第三稿(例举) | 第138-139页 |
| 附录F AMS量表(例举) | 第139-140页 |
| 附录G AAI量表(例举) | 第140-141页 |
| 附录H 社会支持问卷(例举) | 第141-142页 |
| 后记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