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麦秸强化油—盐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研究及场地中试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35页
   ·绪论第14-15页
   ·盐污染土壤的治理第15-17页
     ·油田产出水污染第15页
     ·土壤水盐运动第15-16页
     ·盐污染土壤的治理第16-17页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第17-25页
     ·生物修复技术分类第18页
     ·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第18-19页
     ·生物可利用度第19-21页
     ·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发展趋势第21-25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第25-29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泌第25-27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石油烃生物降解的作用机制第27-29页
   ·油盐污染土壤特点及治理难点第29-30页
     ·油盐污染土壤特点第29页
     ·治理难点第29-30页
   ·秸秆类生物质强化油盐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机理的提出第30-33页
     ·秸秆类生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第30-31页
     ·麦秸强化油盐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机理第31-33页
   ·本文研究框架第33-35页
第2章 麦秸的生物转化及其对盐污染治理过程的强化第35-56页
   ·引言第35页
   ·材料和方法第35-39页
     ·材料第35-36页
     ·麦秸的生物转化第36-37页
     ·腐殖酸对Cu~(2+)的吸附第37页
     ·水浸洗盐第37-39页
   ·麦秸的生物转化第39-44页
     ·麦秸的降解及糖产物分析第39-40页
     ·麦秸的结构变化第40-43页
     ·麦秸在土壤中转化形成腐殖酸第43-44页
   ·腐殖酸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第44-51页
     ·腐殖酸的表征第44-45页
     ·腐殖酸对Cu~(2+)的吸附第45-49页
     ·Cu~(2+)的脱附第49-50页
     ·泥浆体系下Cu~(2+)的吸附第50-51页
   ·油盐污染土壤洗盐模拟研究第51-54页
     ·石油烃含量对污染土壤洗盐的影响第51-53页
     ·麦秸促进洗盐效果考察第53-54页
     ·麦秸层对返盐的抑制作用第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麦秸强化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研究第56-68页
   ·引言第56页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材料第56-57页
     ·细菌、真菌的培养及接种第57页
     ·石油污染土壤样品制备第57页
     ·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强化修复第57-58页
     ·细菌和真菌生物量的检测第58页
     ·土壤中总石油烃(TPH)的测定第58页
     ·石油中饱和烃、芳烃、沥青胶质的测定第58页
   ·麦秸对微生物的影响第58-61页
     ·细菌和真菌的生长行为第58-60页
     ·脱氢酶活性第60-61页
   ·石油烃的生物降解第61-64页
     ·总石油烃含量的变化第61-62页
     ·石油烃组分分析第62-63页
     ·污染土壤疏水性变化第63-64页
     ·油盐污染土壤修复策略第64页
   ·麦秸对土著菌竞争作用的抑制第64-66页
   ·N、P 元素含量对石油烃降解的影响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E. cloacae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鉴定及其对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的影响第68-89页
   ·引言第68页
   ·材料和方法第68-70页
     ·材料第68-69页
     ·E. cloacae 的培养第69页
     ·培养液乳化系数的测定第69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粗提及鉴定第69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第69-70页
     ·菲的脱附第70页
     ·菲的生物降解第70页
     ·菲的检测第70页
   ·E. cloacae所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鉴定第70-73页
     ·显色反应第71页
     ·FTIR 谱图第71-72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第72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乳化活性的pH 值稳定性第72-73页
   ·E. cloacae分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过程优化第73-81页
     ·碳源的影响第73-76页
     ·碳氮比的影响第76-80页
     ·pH 值的影响第80-81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生物可利用度及其生物降解的影响第81-87页
     ·菲的生物可利用度第81-84页
     ·菲的生物降解第84-87页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麦秸强化油盐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业试验第89-110页
   ·引言第89页
   ·材料和方法第89-94页
     ·试验场地第89-91页
     ·工业试验方法第91-93页
     ·土壤取样及检测第93页
     ·土壤电导率检测第93页
     ·小麦产量及品质测定第93-94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94页
   ·洗盐过程第94-100页
     ·土壤电导率第94-97页
     ·土壤盐离子含量变化第97-99页
     ·麦秸层转化第99-100页
   ·石油烃生物降解第100-102页
     ·微生物的生长第100-102页
     ·总石油烃含量变化第102页
   ·试验地块的理化性质分析与土壤生态环境的恢复第102-105页
     ·理化性质分析第102-104页
     ·生态环境恢复第104-105页
   ·小麦种植试验第105-108页
     ·小麦种植前土壤参数第105页
     ·小麦出苗、生长及产量第105-107页
     ·小麦品质检测第107-108页
   ·成本核算第108-109页
   ·本章总结第109-110页
第6章 木质素-海藻酸钙超大孔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考察第110-128页
   ·引言第110-111页
   ·材料和方法第111-114页
     ·实验材料第111页
     ·P. chrysosporium 孢子接种物的制备第111页
     ·海藻酸钙微球的制备第111-112页
     ·微球传质性能的考察第112页
     ·P. chrysosporium 的培养第112-113页
     ·菲的吸附实验第113页
     ·菲的降解实验第113页
     ·菲浓度测定第113页
     ·海藻酸钙微球的表征第113-114页
   ·超大孔微球制备第114-118页
     ·海藻酸钠浓度对微球形态的影响第114-115页
     ·海藻酸钙超大孔微球的制备第115-118页
   ·P. chrysosporium的生长行为第118-123页
     ·P. chrysosporium 的生长动力学第118-120页
     ·P. chrysosporium 生长特性考察第120-123页
   ·固定化P. chrysosporium对菲的生物降解第123-126页
     ·菲吸附等温线第123-124页
     ·菲吸附动力学第124-125页
     ·菲的生物降解第125-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结论与展望第128-131页
 本文结论第128-130页
 主要创新点第130页
 未来工作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附录A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第154-156页
 附录A.1 实验仪器第154-155页
 附录A.2 主要试剂第155-156页
附录B 微生物检测方法第156-158页
 附录B.1 细菌平板计数法第156-157页
 附录B.2 麦角固醇含量测土壤中真菌生物量第157-158页
附录C 土壤相关分析第158-161页
 附录C.1 土壤腐殖酸的提取方法第158页
 附录C.2 脱氢酶活性测定(TTC assay)第158-159页
 附录C.3 土壤疏水性的检测方法第159-161页
附录D 其他分析方法第161-164页
 附录D.1 石油组分分析第161页
 附录D.2 DNS 方法检测葡萄糖浓度第161-162页
 附录D.3 Cu~(2+)的测定方法第162-164页
附录E 海藻酸钙微球制备原理及仪器第164-16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65-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方言词缀的类型学研究--以石首话的“子”和北京话的“儿”为例
下一篇:土地出让金改革与物业税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