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 第9-22页 |
| ·感戴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感戴的概念 | 第9-10页 |
| ·感戴的研究理论 | 第10-12页 |
| ·感戴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和特点 | 第15-16页 |
|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有关感戴干预的研究 | 第19-20页 |
| ·问题提出 | 第20-22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产生 | 第20页 |
| ·研究问题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2 石家庄市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 第22-3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被试的选取 | 第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 ·施测程序 | 第23页 |
|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3页 |
| ·研究结果 | 第23-29页 |
| ·初中生感戴量表的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的数据处理 | 第25-29页 |
| ·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第29页 |
| ·讨论 | 第29-33页 |
| ·初中生感戴的总体分布状态 | 第29-30页 |
| ·初中生感戴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 第30-31页 |
|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分布状态 | 第31页 |
| ·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第31-33页 |
| 3 对初中生感戴的干预研究 | 第33-46页 |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 ·被试的选取 | 第33页 |
| ·干预设计 | 第33-34页 |
| ·初中生感戴干预方案 | 第34-36页 |
| ·测量 | 第36-37页 |
| ·统计处理 | 第37页 |
| ·研究结果 | 第37-42页 |
| ·实验班1、实验班2 和控制班在干预前的差异 | 第37页 |
| ·实验班1、实验班2 和控制班在三次测量前后的差异 | 第37-40页 |
| ·实验班1、实验班2 和控制班前后测差值差异比较 | 第40-41页 |
| ·《班级活动评价表》结果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6页 |
| ·班级辅导和“列举恩惠”活动相结合的干预方式的效果 | 第42-43页 |
| ·“列举恩惠”活动的效果 | 第43-44页 |
| ·班级辅导和“列举恩惠”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与仅采用“列举恩惠”的干预方式的效果比较 | 第44-46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 第52-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