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重点、难点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孟子穷达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13-21页 |
(一) 孟子穷达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13-16页 |
(二) 孟子穷达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6-21页 |
二、孟子穷达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一) 孟子的性善论 | 第21-24页 |
(二) 孟子的天命观 | 第24-28页 |
三、孟子穷达思想的内容 | 第28-43页 |
(一) 孟子穷达思想的表述与践行 | 第28-31页 |
(二) 孟子穷达思想的修养论 | 第31-37页 |
(三) 孟子穷达思想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 第37-39页 |
(四) 孟子穷达思想的践行主体——士 | 第39-43页 |
四、孟子穷达思想的地位及其评价 | 第43-50页 |
(一) 穷达思想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第43-45页 |
(二) 孟子穷达思想的评判与评价 | 第45-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