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蚂蟥生长繁殖习性及其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

目录第1-11页
摘要第11-15页
ABSTRACT第15-20页
缩略语表第20-2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1-47页
 第一节 蚂蟥、水蛭研究概述第21-34页
  1 历史文献考证第21页
  2 现代研究第21-22页
  3 资源分布及分类第22-23页
  4 药理研究第23-28页
   ·抗凝血作用第23-24页
   ·抗血栓作用第24页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改善作用第24-25页
   ·对血液流变学及造血功能的的影响第25-26页
   ·抗炎作用第26页
   ·抗肿瘤作用第26页
   ·降血脂作用第26-27页
   ·抗早孕作用第27页
   ·保肾作用第27页
   ·抗增殖作用第27-28页
   ·对眼科疾病的治疗作用第28页
  5 毒副作用第28页
  6 临床应用第28-31页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第28-29页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第29页
   ·治疗肾病第29-30页
   ·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第30页
   ·治疗妇科及男性泌尿系统疾病第30-31页
  7 炮制研究第31-34页
   ·古代炮制历史文献考证第31-32页
   ·现代炮制方法第32-34页
 第二节 DNA分子标记在水生动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第34-40页
  1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概述第34-35页
  2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水产动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第35-40页
   ·RFLP标记技术第35页
   ·RAPD标记技术第35-36页
   ·AFLP标记技术第36页
   ·微卫星(SSR)分子标记第36-38页
   ·ISSR分子标记第38页
   ·SRAP分子标记第38页
   ·DNA测序技术第38-40页
 第三节 微卫星及其开发策略第40-47页
  1 微卫星概况第40-41页
   ·微卫星的分类与命名第40页
   ·微卫星的丰度第40页
   ·微卫星引物及保守性第40-41页
  2 SSR开发研究进展第41-47页
   ·从数据库或有关文章直接查询本物种引物第41页
   ·从相近物种获得微卫星引物第41-42页
   ·采取富集步骤的SSR标记开发策略第42-44页
   ·省略筛库法第44-45页
   ·从EST中发展SSR标记第45-47页
第二章 蚂蟥生长繁殖习性及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第47-81页
 第一节 蚂蟥内脏器官和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第47-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材料第47页
   ·方法第47-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49页
   ·消化系统第48页
   ·生殖系统第48-49页
   ·蚂蟥皮肤中黏液细胞的类型第49页
   ·不同黏液细胞的分布第49页
  3 讨论第49-51页
   ·制片过程总结第49页
   ·对组织结构的讨论第49页
   ·皮肤的作用第49-50页
   ·蚂蟥皮肤及结构的形态第50页
   ·蛭类与鱼类黏液细胞的比较第50-51页
 第二节 蚂蟥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第51-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材料第51-52页
   ·实验方法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不同水温条件蚂蟥的耗氧率和耗氧量第53页
   ·不同体重的蚂蟥的耗氧率和耗氧量第53-54页
   ·25℃条件下蚂蟥昼夜耗氧率的变化第54页
   ·不同水温条件蚂蟥的窒息点第54页
   ·不同体重条件蚂蟥的窒息点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7页
   ·不同水温对蚂蟥耗氧率的影响第55页
   ·25℃条件下蚂蟥耗氧率的昼夜变化第55-56页
   ·20℃条件下体重对蚂蟥耗氧率及耗氧量的影响第56页
   ·蚂蟥临界窒息点与水温、体重的关系第56-57页
 第三节 温度对蚂蟥生长及摄食规律影响的研究第57-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实验材料第57页
   ·蚂蟥摄食规律的研究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59页
   ·温度对蚂蟥生长的影响第58页
   ·蚂蟥饱食量及摄食率的研究第58-59页
   ·蚂蟥摄食规律的研究第59页
  3 讨论第59-61页
   ·温度对蚂蟥摄食的影响第59页
   ·体重大小对饱食量和摄食率的影响第59-60页
   ·体重大小对饱食量和摄食率的影响第60页
   ·蚂蟥摄食时间和饱食量在生产中的意义第60-61页
 第四节 温度和体重对蚂蟥人工繁殖影响的研究第61-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实验材料第61页
   ·实验方法第61-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64页
   ·温度对蚂蟥产卵及产卵后体重变化的影响第62页
   ·体重对蚂蟥产卵及产卵后体重变化的影响第62-63页
   ·卵重与孵化的关系第63页
   ·温度对孵化的影响第63-64页
  3 讨论第64-65页
   ·温度对产卵量的影响第64页
   ·体重对产卵量的影响第64页
   ·温度对孵化的影响第64页
   ·卵重与孵化的关系第64页
   ·温度与体重对蚂蟥产卵后体重的影响第64-65页
 第五节 蚂蟥及其养殖基地农药与重金属残留分析第65-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66页
   ·材料第65页
   ·方法第65-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68页
   ·农药残留含量比较第66-67页
   ·重金属残留量比较第67-68页
  3 讨论第68-69页
   ·基地环境和药材的安全性第68页
   ·土壤、养殖用水的有机氯对药材农药残留的影响第68页
   ·土壤、灌溉用水的重金属残留对药材污染情况第68-69页
 第六节 野生和人工养殖蚂蟥不同炮制品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第69-7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9-71页
   ·材料第69-70页
   ·方法第70-7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1-73页
   ·野生和人工养殖蚂蟥不同炮制品中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和抗凝血酶活性的比较第71-73页
   ·炮制方法对野生、养殖蚂蟥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第73页
  3 讨论第73-75页
   ·野生和人工养殖蚂蟥内在质量的比较第73页
   ·不同炮制方法对野生和人工养殖蚂蟥内在质量影响的比较第73-75页
 第七节 不同种群蚂蟥内在质量的比较第75-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77页
   ·材料第75页
   ·方法第75-77页
  2 结果第77-79页
   ·不同种群蚂蟥水分、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抗凝血酶活性比较第77-78页
   ·黄嘌呤、次黄嘌呤线性范围考察第78页
   ·精密度实验第78-79页
   ·黄嘌呤、次黄嘌呤含量的测定第79页
  3 分析与讨论第79-81页
   ·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及抗凝血酶活性分析第79-80页
   ·黄嘌呤、次黄嘌呤分析第80-81页
第三章 蚂蟥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第81-127页
 第一节 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蚂蟥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1-9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1-86页
   ·材料第81-82页
   ·方法第82-85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85-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91页
   ·总DNA电泳结果第86页
   ·RAPD反应体系及引物确立第86-87页
   ·种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第87-88页
   ·种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第88页
   ·聚类分析第88页
   ·主坐标分析第88-91页
  3 讨论第91-93页
   ·种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第91-92页
   ·种群遗传分化第92页
   ·主坐标分析第92-93页
 第二节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蚂蟥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3-10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4页
   ·材料第93页
   ·方法第93-94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9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4-98页
   ·ISSR反应体系及引物确立第94页
   ·种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第94-96页
   ·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比较分析第96页
   ·聚类分析第96-98页
   ·主坐标分析第98页
  3 讨论第98-101页
   ·蚂蟥的遗传多样性第98-99页
   ·蚂蟥种群遗传分化第99页
   ·蚂蟥种群聚类分析第99-101页
 第三节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蚂蟥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1-10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3页
   ·材料第101-102页
   ·方法第102-103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10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3-108页
   ·SRAP反应体系及引物确立第103-104页
   ·种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第104-105页
   ·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比较分析第105-106页
   ·聚类分析第106-107页
   ·主坐标分析第107-108页
  3 讨论第108-109页
   ·蚂蟥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变异分析第108页
   ·蚂蟥种群遗传分化第108页
   ·蚂蟥种群聚类分析第108-109页
 第四节 RAPD、ISSR与SRAP数据综合分析第109-11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09-110页
   ·数据来源第109-110页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11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0-113页
   ·RAPD标记、TSSR标记和SRAP标记相关性分析第110-111页
   ·RAPD标记、ISSR标记和SRAP标记比较分析第111-112页
   ·聚类分析第112-113页
  3 讨论第113-115页
   ·RAPD、ISSR和SRAP标记效率第113页
   ·种群聚类分析第113-115页
 第五节 蚂蟥ITS测序分析第115-12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15-116页
   ·材料第115-116页
   ·方法第1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6-124页
   ·序列测定结果第116-122页
   ·蚂蟥ITS长度和碱基频率分析第122-123页
   ·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分析第123-124页
   ·重建系统树第124页
   ·ITS序列变异与地理分布关系第124页
  3 讨论第124-127页
   ·ITS序列鉴别蚂蟥第124-125页
   ·蚂蟥ITS序列变异与同步进化第125页
   ·蚂蟥资源保护利用策略第125-127页
第四章 蚂蟥微卫星序列的开发第127-149页
 第一节 磁珠富集法开发蚂蟥微卫星序列第127-1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8-132页
   ·材料第128页
   ·方法第128-132页
  2 结果第132-136页
   ·蚂蟥总DNA提取结果第132页
   ·SSR序列的获得第132-135页
   ·克隆测序结果分析第135-136页
  3 分析与讨论第136-137页
 第二节 SAM改良法开发蚂蟥微卫星序列第137-1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7-139页
   ·材料第137-138页
   ·方法第138-139页
  2 结果第139-142页
   ·SAM抑制性扩增第139页
   ·PCR产物克隆转化第139页
   ·菌液PCR扩增检测第139-140页
   ·克隆测序结果分析第140-142页
  3 分析与讨论第142-143页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与接头引物设计第142页
   ·改进SAM法开发SSR原理第142页
   ·改进SAM法开发SSR的效率第142-143页
 第三节 蚂蟥微卫星序列信息分析及引物设计与验证第143-1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3-144页
   ·序列来源第143页
   ·方法第143-1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4-147页
   ·SSR发生的特点第144页
   ·蚂蟥SSR引物设计第144页
   ·蚂蟥SSR引物多态性检测第144-147页
  3 讨论第147-149页
全文结论第149-151页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73页
附录第173-175页
 登录Genebank的部分序列第173-175页
  (1) ITS序列EU622928第173-174页
  (2) 微卫星序列EU547725第174-175页
图版说明第175-176页
Plate Description第176-177页
图版第177-181页
发表论文第181-183页
致谢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下一篇:苏州城市空间结构研究--A Case Study of Su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