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31页 |
| ·蛇毒PLA_2的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 ·蛇毒PLA_2的分子生物学 | 第10-12页 |
| ·蛇毒PLA_2的功能 | 第12-15页 |
| ·蛇毒原核表达的包涵体复性研究概况 | 第15-26页 |
| ·包涵体的成因及影响复性的因素 | 第15-18页 |
| ·包涵体的提取 | 第18-19页 |
| ·蛇毒蛋白包涵体的复性 | 第19-26页 |
| ·原核系统可溶性表达概述 | 第26-29页 |
| ·svPLA_2的基因可溶性表达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 ·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27页 |
| ·培养条件与诱导方法的选择 | 第27-29页 |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29-31页 |
| 第2章 中介蝮两个PLA_2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31-41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34页 |
| ·实验菌株与质粒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 | 第32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2-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 ·表达菌Rosetta-gami(DE3)pLysS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 ·重组质粒转入表达菌 | 第34-35页 |
| ·包涵体融合蛋白的最佳诱导表达 | 第35页 |
| ·SDS-PAGE初步鉴定 | 第35-36页 |
|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 | 第36页 |
| ·包涵体的制备 | 第36-37页 |
| ·变性条件下批量纯化融合蛋白 | 第37-38页 |
|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纯化蛋白的浓度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融合蛋白的初步诱导的SDS-PAGE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 ·融合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结果 | 第39页 |
|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蛋白含量 | 第39-41页 |
| 第3章 融合蛋白的复性及功能检测 | 第41-55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 | 第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 ·复性试剂的配置 | 第41-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 ·凝血酶切割重组蛋白 | 第42-43页 |
| ·重组蛋白的稀释复性 | 第43页 |
| ·重组蛋白的透析复性 | 第43-44页 |
| ·磷脂酶A2生物活性检测 | 第44-46页 |
| ·实验结果 | 第46-55页 |
| ·凝血酶切割重组蛋白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46-48页 |
| ·重组蛋白的稀释复性结果 | 第48-50页 |
| ·重组蛋白的透析复性结果 | 第50-51页 |
| ·svPLA2酶活性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 ·svPLA2溶血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 ·svPLA2抑菌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 第4章 磷脂酶A2原核的可溶性表达 | 第55-62页 |
| ·实验材料-菌种 | 第55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5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 ·两个融合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 第55-56页 |
| ·纯化柱的再生 | 第56页 |
| ·纯化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6页 |
| ·凝血酶切割重组蛋白 | 第56页 |
| ·融合蛋白酶切后功能检测 | 第56页 |
| ·实验结果 | 第56-62页 |
| ·两个融合蛋白的大量表达的结果 | 第56-59页 |
| ·纯化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9页 |
| ·凝血酶切割重组蛋白结果 | 第59页 |
| ·酶活性检测结果 | 第59-60页 |
| ·svPLA2溶血实验结果 | 第60-61页 |
| ·抑菌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62-66页 |
| ·表达 | 第62-63页 |
| ·纯化 | 第63-64页 |
| ·蛇毒包涵体的复性 | 第64-65页 |
| ·功能检测 | 第65-6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