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的背景 | 第14-19页 |
| ·课题的理论背景 | 第14-17页 |
| ·课题的项目背景 | 第17-19页 |
| ·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 ·主要工作 | 第19页 |
| ·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软件开发协作模型 | 第20-29页 |
| ·协作模型 | 第20-21页 |
| ·会话模型 | 第20页 |
| ·会议模型 | 第20页 |
| ·过程模型 | 第20-21页 |
| ·活动模型 | 第21页 |
| ·层次模型 | 第21页 |
| ·软件协同开发的特点 | 第21-22页 |
| ·软件开发的特点 | 第21-22页 |
| ·分布式软件开发的特点 | 第22页 |
| ·软件开发协作模型 | 第22-24页 |
| ·任务模型层 | 第23页 |
| ·活动模型层 | 第23页 |
| ·操作模型层 | 第23-24页 |
| ·软件开发协作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 第24-25页 |
| ·软件开发协作模型的应用 | 第25-28页 |
| ·RUP概述 | 第25-26页 |
| ·RUP协作模型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软件协同开发支持平台的设计 | 第29-38页 |
| ·平台目标 | 第29页 |
| ·平台功能 | 第29-30页 |
| ·项目层功能 | 第30页 |
| ·过程层功能 | 第30页 |
| ·协作层功能 | 第30页 |
| ·平台架构 | 第30-31页 |
| ·平台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31-32页 |
| ·协作感知技术 | 第32-37页 |
| ·协作感知的概念 | 第32-34页 |
| ·软件开发协作感知的特点 | 第34页 |
| ·基于上下文的协作感知模型 | 第34-35页 |
| ·感知信息表示 | 第35-36页 |
| ·感知强度分级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软件协同开发的工作流建模 | 第38-59页 |
| ·工作流概述 | 第38-41页 |
| ·工作流的概念 | 第38页 |
| ·工作流管理系统 | 第38-39页 |
| ·工作流参考模型 | 第39页 |
| ·工作流技术 | 第39-40页 |
| ·工作流模型和建模工具 | 第40-41页 |
| ·工作流与CSCW | 第41页 |
| ·面向协作的工作流元模型 | 第41-56页 |
| ·模型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 ·过程模型 | 第42-52页 |
| ·组织模型 | 第52-54页 |
| ·信息模型 | 第54-56页 |
| ·面向协作工作流元模型的应用 | 第56-58页 |
| ·RUP过程模型 | 第56-57页 |
| ·RUP组织模型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协同开发支持平台的原型系统 | 第59-71页 |
| ·开发环境 | 第59-61页 |
| ·群件 | 第59-60页 |
| ·Lotus Domino/Notes | 第60页 |
| ·Lotus Workflow | 第60页 |
| ·Lotus Same Time | 第60-61页 |
| ·开发环境构建 | 第61页 |
| ·平台部署架构 | 第61-62页 |
| ·平台实现 | 第62-66页 |
| ·创建工作流引擎 | 第62页 |
| ·设计应用数据库 | 第62-64页 |
| ·组织建模 | 第64-65页 |
| ·过程建模 | 第65-66页 |
| ·平台在CQMIS中的应用 | 第66-70页 |
| ·用户登录 | 第66-67页 |
| ·组织管理 | 第67页 |
| ·任务管理 | 第67-68页 |
| ·过程执行 | 第68-69页 |
| ·过程配置与运行监控 | 第69页 |
| ·协作支持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 ·总结 | 第71页 |
| ·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