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森林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高山林线的概念 | 第10-12页 |
·林线概念的由来 | 第10-11页 |
·林线定义和划分标准 | 第11-12页 |
·国内外高山林线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与植被特征 | 第23-34页 |
·地理位置 | 第23-25页 |
·气候特征 | 第25-26页 |
·地质地貌 | 第26页 |
·土壤概况 | 第26-29页 |
·土壤形成特点 | 第27页 |
·土壤特征 | 第27-29页 |
·土壤理化性状 | 第29页 |
·植被特征 | 第29-34页 |
·植物区系的演化 | 第29-31页 |
·植被现状 | 第31-34页 |
3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34-39页 |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林线研究区域的确定 | 第34页 |
·基础资料的搜集 | 第34-37页 |
·测定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4 林线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 第39-65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植物区系调查方法 | 第39页 |
·α多样性测度 | 第39-40页 |
·β-多样性测度 | 第40-41页 |
·现代植物区系特征 | 第41-47页 |
·色季拉山植物区系基本特征 | 第42-43页 |
·林线研究区域的植物区系成分 | 第43-47页 |
·林线种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特点 | 第47-49页 |
·林线研究区域林分组成 | 第48-49页 |
·林线研究区域植物种类 | 第49页 |
·林线研究区域α多样性分析 | 第49-55页 |
·乔木多样性及其梯度变化 | 第49-51页 |
·灌木和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梯度变化 | 第51-55页 |
·林线研究区域β多样性分析 | 第55-61页 |
·林线群落的相异性及其海拔的变化 | 第56-58页 |
·林线物种替代率随海拔的变化 | 第58-59页 |
·林线群落共有度分析 | 第59-61页 |
·林线区域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 第61-63页 |
·濒危保护植物资源现状 | 第61页 |
·濒危植物保护 | 第61-6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5林线建群种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生态学 | 第65-99页 |
·冷杉种群分布格局 | 第65-70页 |
·聚集强度各指数的测定和生物学意义 | 第65-68页 |
·冷杉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68-69页 |
·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综合分析 | 第69-70页 |
·冷杉种群年龄结构 | 第70-75页 |
·冷杉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 第70-73页 |
·冷杉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 第73-75页 |
·冷杉种群更新结构 | 第75-82页 |
·冷杉种群土壤种子库 | 第75-76页 |
·冷杉种群更新特点分析 | 第76-81页 |
·冷杉种群更新结构分析 | 第81-82页 |
·冷杉种群数量动态 | 第82-93页 |
·冷杉种群静态生命表的编制 | 第83-85页 |
·冷杉种群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的绘制 | 第85-87页 |
·冷杉种群生殖力表的编制与分析 | 第87-89页 |
·冷杉种群的Leslie矩阵 | 第89-93页 |
·冷杉种群的稳定性与林线动态分析 | 第93-96页 |
·冷杉种群结构的稳定性 | 第93-94页 |
·冷杉种群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94-95页 |
·冷杉种群稳定性与林线动态的分析 | 第95-9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6-99页 |
·小结 | 第96-98页 |
·讨论 | 第98-99页 |
6 林线森林群落结构数量特征及稳定性 | 第99-126页 |
·林线群落结构特征 | 第99-104页 |
·林线的划分方法 | 第99页 |
·林线结构特征分析 | 第99-104页 |
·林线研究区域植物群落分类 | 第104-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05-106页 |
·林线研究区域植被的数量分析 | 第106-114页 |
·林线指示物种 | 第114-116页 |
·林线群落稳定性分析 | 第116-124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116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1页 |
·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分析 | 第121-12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24-126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讨论 | 第125-126页 |
7 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126-128页 |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创新之处 | 第127页 |
·研究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7页 |
色季拉山高山林线景观 | 第137-139页 |
附表1 林线研究区域植物重要值表 | 第139-149页 |
附表2 林线研究区域种子植物名录 | 第149-154页 |
个人简介 | 第154-155页 |
导师简介I | 第155-156页 |
导师简介II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