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设计 | 第11-13页 |
2 金融不良资产的界定 | 第13-17页 |
·研究资产质量的意义 | 第13页 |
·金融不良资产的界定 | 第13-17页 |
·现金资产的质量分析 | 第14页 |
·放款的质量分析 | 第14-15页 |
·证券及投资的质量分析 | 第15页 |
·固定资产等非营利性资产的质量分析 | 第15-17页 |
3 我国金融不良资产产生原因 | 第17-22页 |
·金融不良资产形成的外部原因 | 第17-19页 |
·受计划经济影响,借款人还贷能力降低 | 第17页 |
·企业资信证明和验资证明不实,导致贷款无法收回 | 第17-18页 |
·借款人规避法律、转移风险、非法使用贷款 | 第18页 |
·借企业转换机制,破产、合并、分立后逃避银行债务 | 第18页 |
·担保环节疏漏较多,制约措施不力 | 第18-19页 |
·按习惯行政干预,赖债、逃债 | 第19页 |
·金融不良资产形成的内部原因 | 第19-20页 |
·对借贷人审查不严,盲目放贷形成不良资产 | 第19页 |
·对担保人审查不实,担保方缺乏能力 | 第19-20页 |
·案例:谁在听任国有银行资产流失? | 第20-22页 |
4 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 第22-32页 |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 | 第22页 |
·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 第22-25页 |
·美国的债务重整信托公司 | 第22页 |
·日本的共同债权收购公司和过渡银行 | 第22-23页 |
·波兰的工业发展局 | 第23页 |
·美国,日本,波兰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国外化解金融不良资产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页 |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我国在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26-27页 |
·不良资产技术上的剥离与自我清收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解决与国有企业脱困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清理与国有银行机制转变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27页 |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评述 | 第27-28页 |
·总体剥离模式 | 第27页 |
·信托模式 | 第27-28页 |
·商业银行内部分账经营,集中处置模式 | 第28页 |
·实现不良资产现金流的处置手段分析 | 第28-32页 |
·直接出售实物资产 | 第28-29页 |
·打包处置 | 第29页 |
·清收追偿债务 | 第29页 |
·创造预期现金流 | 第29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29-30页 |
·资产置换 | 第30页 |
·债转股 | 第30-31页 |
·推荐上市 | 第31-32页 |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第32-38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概述 | 第32-34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介 | 第32-33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的成效 | 第33-34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营模式 | 第34-35页 |
·政策性保障 | 第34页 |
·市场化运营 | 第34页 |
·政策性保障与市场化运营 | 第34-35页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体操作方式简介 | 第35-38页 |
·正常收本收息 | 第35页 |
·债务更新 | 第35-36页 |
·折扣变现(折让减免清收) | 第36页 |
·以资抵债 | 第36页 |
·竞价拍卖 | 第36页 |
·招标 | 第36页 |
·资产重组 | 第36-37页 |
·协议转让 | 第37页 |
·资产置换 | 第37页 |
·债转股 | 第37页 |
·其它方式 | 第37-38页 |
6 处置不良资产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 第38-45页 |
·明确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几个观念 | 第38页 |
·加息对金融不良资产的影响 | 第38-39页 |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不良资产的影响 | 第39-40页 |
·化解不良资产的制度创新 | 第40-45页 |
·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资产的产生 | 第41-42页 |
·争取国家外部政策的支持 | 第42-43页 |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的理性机制 | 第43-45页 |
7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