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权保护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住房权的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住房权的含义 | 第15页 |
·住房权的基本人权属性 | 第15-17页 |
·住房权保护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住房权保护的现实需求 | 第17-19页 |
·权利存在状态之间的转化需求 | 第19-20页 |
·与其他基本人权保护的关联需求 | 第20页 |
·住房权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界定 | 第20-22页 |
·住房权的权利主体 | 第20页 |
·住房权的义务主体 | 第20-22页 |
第3章 国外住房权保护模式之比较分析 | 第22-29页 |
·宪法主导保护模式 | 第22-24页 |
·印度模式 | 第22-23页 |
·南非模式 | 第23-24页 |
·一般立法主导保护模式 | 第24-26页 |
·澳大利亚模式 | 第24-25页 |
·美国模式 | 第25-26页 |
·两种保护模式之利弊分析 | 第26-29页 |
·宪法主导保护模式之利弊分析 | 第26-27页 |
·一般立法主导保护模式之利弊分析 | 第27-29页 |
第4章 我国住房权保护模式的选择 | 第29-37页 |
·我国选择住房权宪法主导保护模式的原因探析 | 第29-30页 |
·由国家政治制度决定 | 第29页 |
·由法律体系决定 | 第29-30页 |
·由国际趋势决定 | 第30页 |
·我国住房权未入宪之缘由 | 第30-37页 |
·宪法工具论的影响 | 第31-32页 |
·民权政治浪漫主义的影响 | 第32-35页 |
·住房保障体系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5章 我国住房权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37-45页 |
·住房权的立法保护 | 第37-38页 |
·住房权入宪 | 第37-38页 |
·制定住房保护一般法规 | 第38页 |
·完善现有的房地产法规 | 第38页 |
·住房权的执法保护 | 第38-39页 |
·住房权的司法保护 | 第39-40页 |
·住房权的政策保护 | 第40-45页 |
·确立住房权保护的综合指标 | 第40页 |
·住房社会保障制度 | 第40-43页 |
·住房金融制度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