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导论 | 第18-2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 | 第19-2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第一章 慈善与慈善性公益法人 | 第28-51页 |
第一节 慈善活动与慈善活动的主体 | 第28-39页 |
一、慈善与慈善活动 | 第28-34页 |
二、慈善活动的主要环节 | 第34-38页 |
三、慈善活动的主体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慈善组织与慈善性公益法人 | 第39-46页 |
一、慈善组织及其主要形式 | 第39-40页 |
二、公益法人及其立法状况 | 第40-43页 |
三、慈善性公益法人及其立法状况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功能 | 第46-51页 |
一、推进慈善活动的制度化 | 第46页 |
二、提高慈善资源聚集的效能 | 第46-47页 |
三、实现慈善活动公开化 | 第47-48页 |
四、保护慈善受益者的人格尊严 | 第48-49页 |
五、保障慈善活动的独立性 | 第49-51页 |
第二章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历史与现状 | 第51-79页 |
第一节 西方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历史与现状 | 第51-59页 |
一、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出现 | 第51-53页 |
二、慈善性公益法人制度的形成 | 第53-55页 |
三、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发展 | 第55-57页 |
四、当代慈善性公益法人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我国慈善组织的历史及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形成 | 第59-70页 |
一、清代以前的慈善组织 | 第60-62页 |
二、清代的善会善堂 | 第62-67页 |
三、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形成 | 第67-69页 |
四、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发展历史的断裂 | 第69-70页 |
第三节 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发展的现状 | 第70-79页 |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 第70-75页 |
二、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75-79页 |
第三章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特征与类型 | 第79-94页 |
第一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特征 | 第79-86页 |
一、自愿性 | 第79-80页 |
二、民间性 | 第80页 |
三、非营利性 | 第80-82页 |
四、公益性 | 第82-83页 |
五、非政治性 | 第83-84页 |
六、救助弱者 | 第84-85页 |
七、独立团体人格 | 第85-86页 |
第二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主要类型 | 第86-94页 |
一、社团式慈善性公益法人和财团式慈善性公益法人 | 第86-90页 |
二、直接服务型慈善性公益法人和“投资”型慈善性公益法人 | 第90-91页 |
三、公募慈善性公益法人和非公募慈善性公益法人 | 第91-92页 |
四、综合性慈善性公益法人和专门性慈善性公益法人 | 第92-93页 |
五、地域性慈善性公益法人与非地域性慈善性公益法人 | 第93-94页 |
第四章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设立 | 第94-112页 |
第一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设立的基本制度 | 第94-100页 |
一、慈善性公益法人设立的一般原则 | 第94-95页 |
二、慈善性公益法人设立原则的变迁 | 第95-97页 |
三、慈善性公益法人设立的主管机关及其变化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设立条件和确认程序 | 第100-106页 |
一、慈善性公益法人的设立条件 | 第100-104页 |
二、慈善性公益法人的确认程序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的设立制度 | 第106-112页 |
一、合理法人分类体系的建立 | 第106-109页 |
二、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设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0页 |
三、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设立制度的完善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 | 第112-149页 |
第一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内部治理 | 第112-119页 |
一、慈善性公益法人内部治理的依据 | 第113-114页 |
二、慈善性公益法人内部治理制度的借鉴 | 第114-117页 |
三、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内部治理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内部治理结构 | 第119-129页 |
一、慈善性公益法人的意思机关 | 第119-120页 |
二、慈善性公益法人的执行机关 | 第120-125页 |
三、慈善性公益法人的监督机关 | 第125-127页 |
四、评议员会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行政监督 | 第129-138页 |
一、慈善性公益法人行政监督的特点 | 第129-131页 |
二、慈善性公益法人行政监督的内容 | 第131-133页 |
三、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行政监督的完善 | 第133-138页 |
第四节 慈善性公益法人的社会监督 | 第138-149页 |
一、社会监督的必要性 | 第138-139页 |
二、行业监督 | 第139-141页 |
三、公众监督与信息公开制度 | 第141-144页 |
四、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 第144-149页 |
结束语:我国慈善性公益法人制度建设的立法原则 | 第149-153页 |
一、保障公民慈善权和生存权 | 第149页 |
二、维护慈善性公益法人的独立地位 | 第149-150页 |
三、转变双重许可的准入制度 | 第150页 |
四、重点监管慈善性公益法人行为 | 第150-151页 |
五、重视税务机关的监督 | 第151页 |
六、强调权力制约下的内部治理结构 | 第151-153页 |
附论一:我国非法人慈善团体及其制度建设 | 第153-162页 |
附论二:我国慈善信托及其制度建设 | 第162-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
致谢词 | 第177-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8-1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