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乙烯的生物合成 | 第12-13页 |
·植物内源乙烯的产生及其生物合成 | 第12-13页 |
·乙烯生物合成中的两个关键酶 | 第13页 |
·乙烯信号传导研究 | 第13-20页 |
·拟南芥乙烯受体家族 | 第14-17页 |
·ETR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 | 第15页 |
·ETR1基因的同源物 | 第15-16页 |
·关于其他植物乙烯受体蛋白及基因的研究 | 第16页 |
·乙烯受体的功能 | 第16-17页 |
·CTR1蛋白 | 第17-18页 |
·EIN2、EIN5、EIN6和EIN7等组分 | 第18页 |
·拟南芥中的乙烯信号感受与转导模型 | 第18-20页 |
·乙烯的一般生理作用 | 第20页 |
·乙烯在植物应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20-24页 |
·乙烯与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应答 | 第20-21页 |
·乙烯对植物抗旱性的诱导 | 第21-22页 |
·乙烯与植物对病害的应答 | 第22-24页 |
·乙烯诱导并参与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反应 | 第22-23页 |
·乙烯积累与不同类型"植物—病原物"互作的关系 | 第23页 |
·受乙烯诱导的相关抗病基因 | 第23-24页 |
·乙烯利对甘蔗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生理机制 | 第24-29页 |
·乙烯利对甘蔗光合作用及产量的调控 | 第25-26页 |
·低浓度的乙烯利处理使生长前期甘蔗的光合性能增强 | 第25-26页 |
·适量浓度的乙烯利能有效地促进甘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 | 第26页 |
·乙烯利对甘蔗糖分积累和催熟的效应 | 第26-27页 |
·乙烯利处理后叶片含水量减少,抑制甘蔗生长,促进甘蔗早熟 | 第26页 |
·多种酶含量及活性的变化促进了甘蔗的糖分积累及提早成熟。 | 第26-27页 |
·乙烯利处理对甘蔗适应逆境的效应 | 第27-28页 |
·乙烯利调控甘蔗生长主要特征 | 第28页 |
·乙烯利调控甘蔗的生理机制 | 第28-29页 |
·乙烯利调控甘蔗生长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29页 |
·cDNA-AFLP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 第29-34页 |
·cDNA-AFLP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 第29-30页 |
·cDNA-AFLP技术的特点 | 第30-32页 |
·重复性高好,可检测低丰度表达的mRNA | 第30-31页 |
·可准确地反映基因问表达量的差异 | 第31-32页 |
·全面获取转录组的表达信息 | 第32页 |
·cDNA-AFLP技术的应用 | 第32-34页 |
·基因表达特性的研究 | 第32-33页 |
·构建转录图谱 | 第33页 |
·分离特异表达的基因 | 第33-34页 |
·cDNA-AFLP技术的发展 | 第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乙烯利调控甘蔗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36-56页 |
·植物、试剂材料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46页 |
·乙烯利处理及取样 | 第36页 |
·模板的制备 | 第36-40页 |
·总RNA的分离 | 第36-37页 |
·cDNA合成 | 第37-38页 |
·cDNA纯化 | 第38页 |
·cDNA酶切 | 第38页 |
·接头及引物 | 第38-40页 |
·预扩增 | 第40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40-41页 |
·测序胶电泳、染色 | 第41-43页 |
·电泳 | 第41-42页 |
·银染 | 第42-43页 |
·特异性片段克隆 | 第43-44页 |
·特异片段的回收及连接 | 第43页 |
·JM109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43-44页 |
·质粒抽提 | 第44页 |
·反向Northern杂交验证 | 第44-45页 |
·探针的制备 | 第44页 |
·样品的准备及点膜 | 第44-45页 |
·预杂交和杂交 | 第45页 |
·洗膜与检测 | 第45页 |
·测序 | 第45-46页 |
·序列比较及基因功能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RNA的制备 | 第46页 |
·cDNA-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6页 |
·银染反应 | 第46-47页 |
·乙烯利诱导甘蔗基因的表达 | 第47-52页 |
·电泳结果分析 | 第47页 |
·乙烯利调控基因的筛选 | 第47-48页 |
·部分阳性差异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48-52页 |
·讨论 | 第52-56页 |
·关于cDNA-AFLP在分析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 第52页 |
·cDNA-AFLP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52-54页 |
·模板质量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 第52-53页 |
·cDNA-AFLP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3页 |
·cDNA-AFLP产物的检测 | 第53-54页 |
·乙烯利调控甘蔗基因的表达 | 第54页 |
·乙烯利调控甘蔗生长的分子作用机制的初步推测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甘蔗乙烯受体基因SC-ERS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6-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62页 |
·植物材料、菌种及试剂材料 | 第56页 |
·引物设计 | 第56页 |
·甘蔗DNA的小量提取及纯化(SDS法) | 第56-57页 |
·PCR扩增反应及产物回收 | 第57-59页 |
·建立以下两种PCR反应体系: | 第57-59页 |
·PCR产物回收 | 第59页 |
·回收产物的连接及转化 | 第59-61页 |
·pMD-18 T-Vextor与PCR产物的连接 | 第59页 |
·感受态细胞(JM109)的制备 | 第59-60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60页 |
·重组质粒DNA制备 | 第60-61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61页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61页 |
·重组质粒的纯化及序列测定: | 第61页 |
·序列分析 | 第61-62页 |
·推导蛋白质的结构分析 | 第62页 |
·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甘蔗DNA提取 | 第62页 |
·甘蔗乙烯受体基因(Sc-ERS)的克隆 | 第62页 |
·Sc-ERS序列分析 | 第62-66页 |
·推导Sc-ER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66-68页 |
·讨论 | 第68-71页 |
·甘蔗总DNA的提取和Sc-ERS基因的克隆 | 第68-69页 |
·Sc-ERS基因序列分析 | 第69页 |
·Sc-ERS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69-70页 |
·推测Sc-ERS蛋白在甘蔗乙烯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第70-71页 |
第四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乙烯利调控甘蔗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71页 |
·获得了甘蔗乙烯受体的Sc-ERS基因 | 第71-72页 |
·存在问题 | 第72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附图 | 第84-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