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厚板轧机轧辊磨损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课题研究的工程背景 | 第11-13页 |
| ·中厚板轧机生产概况 | 第11-12页 |
| ·中厚板轧机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轧辊磨损及其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 第2章 轧辊的磨损机理分析 | 第20-31页 |
| ·摩擦磨损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 ·轧辊磨损机理及特点 | 第22-25页 |
| ·轧辊磨损的影响因素及理论计算公式 | 第25-27页 |
| ·中厚板轧机轧制工艺及轧辊磨损特点 | 第27-30页 |
| ·轧制工艺及轧辊磨损特点 | 第27-28页 |
| ·轧辊磨损实例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中厚板轧机轧辊磨损模型的建立 | 第31-44页 |
| ·建立轧辊磨损模型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 ·摩擦磨损原理模型 | 第31-32页 |
| ·工作辊与轧件间的相对滑动模型 | 第32-38页 |
| ·离散叠加计算 | 第33-35页 |
| ·数值积分计算 | 第35-36页 |
| ·相对滑动距离计算实例 | 第36-38页 |
| ·工作辊磨损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 ·工作辊与轧件接触的磨损量 | 第38-40页 |
| ·工作辊与支承辊接触的磨损量 | 第40-42页 |
| ·工作辊磨损模型 | 第42页 |
| ·支承辊磨损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4章 轧辊磨损模型的工艺参数解析 | 第44-62页 |
| ·轧辊磨损模型待定参数的分类 | 第44-45页 |
| ·已知设备及工艺参数 | 第45-46页 |
| ·轧机设备参数 | 第45-46页 |
| ·轧制工艺参数 | 第46页 |
| ·接触弧长及前滑系数计算 | 第46-47页 |
| ·轧制力及辊间接触压力横向分布计算 | 第47-53页 |
| ·轧制力横向分布计算 | 第48-50页 |
| ·辊间接触压力横向分布计算 | 第50-51页 |
| ·计算实例 | 第51-53页 |
| ·辊间压扁参数计算 | 第53-55页 |
| ·辊间压扁宽度计算 | 第54页 |
| ·辊间压扁量计算 | 第54-55页 |
| ·轧辊热凸度计算 | 第55-59页 |
| ·负载辊径计算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轧辊磨损模型的参数优化及仿真检验 | 第62-72页 |
| ·模型参数优化的思路 | 第62-63页 |
|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63-65页 |
| ·遗传算法的构成要素 | 第63-64页 |
| ·遗传算法的数学描述 | 第64-65页 |
| ·轧辊磨损数据的测量 | 第65-68页 |
| ·轧制单位排产顺序 | 第68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 | 第68-70页 |
| ·参数编码 | 第68-69页 |
| ·初始群体设定 | 第69页 |
| ·适应度函数 | 第69页 |
| ·控制参数设定 | 第69页 |
| ·参数优化结果 | 第69-70页 |
| ·轧辊磨损模型的仿真检验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2-74页 |
| 附录1 典型规格轧件轧制规程表 | 第74-79页 |
| 附录2 轧制单位排产顺序表 | 第79-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