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一、博客的自媒体性质 | 第6-14页 |
(一) 博客的定义 | 第6-7页 |
(二) 博客的历史 | 第7-8页 |
(三) 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第8-9页 |
(四) 博客对话语权垄断的突破 | 第9-12页 |
(五) 博客是一种自媒体 | 第12-14页 |
二、博客私人日志性质的颠覆 | 第14-25页 |
(一) 博客对隐私权的侵犯 | 第15-17页 |
1. 博客使人的后台行为前台化 | 第15页 |
2. 网络的去道德化 | 第15-16页 |
3. 博客隐私侵权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 博客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扰乱 | 第17-20页 |
1. 过分追求自由忽视义务 | 第17-18页 |
2. 把关人的缺失 | 第18-19页 |
3. 混乱的观点自由市场 | 第19-20页 |
(三) 博客言论被网络舆论无限放大 | 第20-24页 |
1. 韩白之争 | 第20-21页 |
2. 网络舆论的无序性和暴力倾向 | 第21-23页 |
3. 博客网站新闻化操作 | 第23-24页 |
(四) 博客网站的责任 | 第24-25页 |
1. 法律的滞后 | 第24页 |
2. 免责空间 | 第24-25页 |
三、博客的私人性向公共性延伸 | 第25-30页 |
(一) 公共领域的概念(PUBLIC SPHERE) | 第25-28页 |
1. 哈贝马斯的定义 | 第25-26页 |
2. 以博客为中心的虚拟社群 | 第26-27页 |
3. 博客圈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公共领域 | 第27-28页 |
(二) 对博客公共性的利用 | 第28-30页 |
1.博客引起公关危机 | 第28-29页 |
2. 网络时代的公关手段 | 第29-30页 |
3. 博客营销 | 第30页 |
四、如何对博客进行规范 | 第30-36页 |
(一) 实名制能否净化博客 | 第30-32页 |
(二) 法律监管 | 第32页 |
(三) 博客自律 | 第32-36页 |
1. 自律弥补法律空缺 | 第33-34页 |
2. 如何有效自律?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谢辞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