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国外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国内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国外进展 | 第9-10页 |
·国内进展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及流程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流程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2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16-19页 |
·土地及土地资源 | 第16-17页 |
·土地利用 | 第17页 |
·效益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 第17-18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18-19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19-23页 |
·土地资源价值理论 | 第19-20页 |
·土地供求理论 | 第20-21页 |
·人地系统共生理论 | 第21-22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2-23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原则 | 第23-25页 |
·评价依据的借鉴性和吸收性 | 第23-24页 |
·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层次性 | 第24页 |
·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 第24页 |
·评价应用的前瞻性和参与性 | 第24-25页 |
3 柳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柳州市概况 | 第25-26页 |
·自然环境条件 | 第25-26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6页 |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6-37页 |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第26-34页 |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分析 | 第34-35页 |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分析 | 第35-37页 |
4 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37-59页 |
·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37-41页 |
·指标体系的类型 | 第37-38页 |
·指标体系包含内容 | 第38-40页 |
·指标的初选 | 第40-41页 |
·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 第41-43页 |
·相关数据来源 | 第42页 |
·评价流程 | 第42-43页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3-46页 |
·土地利用效益概念框架 | 第46页 |
·因素、因子的确立 | 第46-47页 |
·权重的计算与结果 | 第47-52页 |
·层次分析结构 | 第47-48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8-49页 |
·层次单排序 | 第49-50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50-51页 |
·各因素实际权重及重要性排序 | 第51-52页 |
·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52-55页 |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55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5-59页 |
5 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分析及建议 | 第59-66页 |
·空间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 第59页 |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9-61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级结果 | 第62-63页 |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建议 | 第63-66页 |
·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 | 第63-64页 |
·按市场经济手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 第64页 |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 第64页 |
·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土地制度 | 第64-65页 |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增强对现有耕地保护 | 第65页 |
·完善评价制度 | 第65-66页 |
6 成果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取得的初步成果 | 第66-67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