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0-21页 |
第2章 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概述 | 第21-35页 |
·基础概念 | 第21-25页 |
·非营利组织 | 第21-22页 |
·机制 | 第22-24页 |
·监督机制 | 第24-25页 |
·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的构成 | 第25-29页 |
·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体系 | 第25-27页 |
·非营利组织外部监督体系 | 第27-29页 |
·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的相关理论 | 第29-3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1页 |
·“经济人”假设 | 第31-32页 |
·博弈论 | 第32-33页 |
·治理理论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5-44页 |
·政府监督不力 | 第35-38页 |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5-37页 |
·监管体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社会监督薄弱 | 第38-40页 |
·监督主体意识不强 | 第38-39页 |
·监督主体缺位 | 第39-40页 |
·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渠道 | 第40页 |
·组织内部监督不完善 | 第40-43页 |
·组织运作不科学 | 第40-41页 |
·财务管理监督不力 | 第41-42页 |
·人事制度缺乏民主 | 第42页 |
·组织公共责任缺失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的经验 | 第44-50页 |
·法律框架与政府规制 | 第44-46页 |
·注册登记 | 第44-45页 |
·财务规制 | 第45-46页 |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监督 | 第46-48页 |
·舆论监督 | 第46-47页 |
·竞争环境 | 第47页 |
·评估监督 | 第47-48页 |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监督 | 第48-49页 |
·董事会治理 | 第48-49页 |
·公共责任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完善中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的对策 | 第50-64页 |
·加强政府监管 | 第50-56页 |
·健全非营利组织监管法律体系 | 第50-51页 |
·推进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革 | 第51-52页 |
·建立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 | 第52-55页 |
·完善非营利组织信誉档案制度 | 第55-56页 |
·完善多元监督体系 | 第56-59页 |
·提高公众的监督意识 | 第56-57页 |
·加大媒体监督的力度 | 第57-58页 |
·设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 第58-59页 |
·健全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 | 第59-63页 |
·强化组织理念监督 | 第59页 |
·加强规章制度监督 | 第59-60页 |
·加强财务监管 | 第60-61页 |
·加强内部监督机构的作用 | 第61-62页 |
·完善社会交代制度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附录B 非营利组织监督系统图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