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44页 |
| ·多孔硅的制备及其发光 | 第11-15页 |
| ·制备多孔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第11-13页 |
| ·多孔硅的电致发光 | 第13-14页 |
| ·多孔硅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多孔硅的表面修饰现状 | 第15-16页 |
| ·金属修饰多孔硅表面 | 第15页 |
| ·有机高分子修饰多孔硅表面 | 第15-16页 |
| ·多孔硅表面的生物功能性修饰 | 第16页 |
| ·多孔硅传感器 | 第16-18页 |
| ·多孔硅气体和湿度传感器 | 第16-17页 |
| ·多孔硅生物分子传感器 | 第17-18页 |
| ·酶生物传感器 | 第18-23页 |
| ·酶生物传感器的发展 | 第19页 |
| ·酶的固定化方法 | 第19-23页 |
| ·题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44页 |
| 第2章 电化学法制备多孔硅并检测抗坏血酸 | 第44-55页 |
| ·引言 | 第44-46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 ·实验过程 | 第46-48页 |
| ·硅片的清洗 | 第46页 |
| ·硅片的热处理 | 第46页 |
| ·镀铝 | 第46-47页 |
| ·多孔硅的制备 | 第47页 |
| ·多孔硅的清洗 | 第47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 ·多孔硅的表面修饰 | 第47页 |
| ·抗坏血酸的测量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 ·多孔硅的发光与金相显微镜分析 | 第48-49页 |
| ·多孔硅电极检测抗坏血酸(AA) | 第49-53页 |
| ·塔菲尔曲线 | 第49-50页 |
| ·线性扫描伏安曲线 | 第50页 |
| ·浓度、电流与pH 的关系 | 第50-52页 |
| ·Ag 对多孔硅电极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第3章 生物功能化的多孔硅对尿素溶液的生物传感研究 | 第55-65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55-56页 |
| ·实验过程 | 第56-57页 |
| ·硅片清洗及背面蒸铝 | 第56页 |
| ·多孔硅的制备 | 第56页 |
| ·多孔硅生物功能化表面处理 | 第56页 |
| ·尿素酶在APTS/PS 表面上的固定化 | 第56页 |
| ·对尿素敏感性的测量 | 第56页 |
| ·对多孔硅复合酶电极活性的检测 | 第56-57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 ·多孔硅及其功能化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7-58页 |
| ·多孔硅(PS)、 APTS/PS 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8-59页 |
| ·APTS/PS-Urease 电极对尿素溶液的检测 | 第59-61页 |
| ·对PS-APTS-urease 电极活性的检测分析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第4章 多孔硅复合酶电极对葡萄溶液生物传感的研究 | 第65-74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65-66页 |
| ·实验过程 | 第66-67页 |
| ·硅片的清洗及预处理 | 第66页 |
| ·多孔硅的制备 | 第66页 |
| ·多孔硅复合电极的制备 | 第66页 |
| ·电化学测量 | 第6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 ·多孔硅生物功能化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7页 |
| ·电化学测量葡萄糖溶液结果 | 第67-69页 |
| ·多孔硅复合酶电极传感器的pH 条件 | 第69-70页 |
| ·多孔硅复合酶电极的使用寿命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74-7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