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认知论文

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9页
前言第9-18页
 一、选题缘由第9-11页
 二、研究概况第11-15页
 三、论文框架和结论第15-16页
 四、论文研究方法第16页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第一章 领域理论历史发展与渊源第18-31页
 第一节 领域理论的代表著作及其影响第18-20页
  一、艾略特·特里尔的生平第18页
  二、领域理论的代表著作及其发展脉络第18-20页
 第二节 皮亚杰、格沃斯与领域区分第20-24页
  一、追随皮亚杰第20-21页
  二、分类的方法与道德、习俗的哲学区分第21-24页
 第三节 哈贝马斯与领域理论背景研究第24-28页
  一、强调个体内心冲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与领域间交互作用第24-25页
  二、新康德主义与道德心理学的发展第25-26页
  三、哈贝马斯与相互作用的背景分析第26-28页
 第四节 文化主题研究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第28-31页
  一、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与《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28页
  二、个体社会交往中的冲突与《兰德报告》第28-31页
第二章 领域理论的立论根本——部分建构观第31-42页
 第一节 特里尔建构主义观点产生的影响因素第31-33页
  一、对建构主义的批评是领域理论建构观产生的背景第31-32页
  二、皮亚杰后期思想对特里尔的重要影响第32-33页
 第二节 领域理论的部分建构观第33-38页
  一、基于相互作用的部分建构第34-37页
  二、思维之同质性与异质性第37页
  三、异时性的领域发展观第37-38页
 第三节 对特里尔建构主义观点的思考第38-42页
  一、科尔伯格与特里尔的相互作用观之比较第39-40页
  二、对特里尔建构主义的思考第40-42页
第三章 领域理论的研究基础——领域区分第42-59页
 第一节 道德发展研究的领域效度第42-45页
  一、规则与个体社会发展第42-43页
  二、规则的系统本质与道德心理研究的效度第43-45页
 第二节 领域区分的动力和条件第45-47页
  一、领域区分的动力第45-46页
  二、领域区分的条件第46-47页
 第三节 对领域区分的建构研究第47-59页
  一、区分领域的标准来源和不同质的社会交往第47-49页
  二、概念化的领域第49-52页
  三、研究领域区分和发展的途径第52-56页
  四、领域区分的证据和变量第56-59页
第四章 领域理论的发展视野——领域内发展与领域间相互作用第59-81页
 第一节 领域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内容与形式第59-63页
  一、从冲突到妥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变化第59-60页
  二、领域理论对道德发展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第60-63页
 第二节 习俗领域认知发展及其动力形式第63-68页
  一、习俗发展的不同领域概念表现和水平第63-66页
  二、习俗发展的动力形式:肯定与否定第66-68页
 第三节 道德领域认知发展第68-77页
  一、道德发展的认知刺激以及相应研究的领域效度第68-69页
  二、道德领域中的他律与自律第69-71页
  三、道德领域中的主题发展第71-77页
 第四节 领域间的交互作用第77-81页
  一、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观的领域交互作用解释第77页
  二、领域交互作用的形式及个体应对第77-81页
第五章 个体—环境相互作用背景下的领域理论第81-93页
 第一节 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第81-84页
  一、儿童既是道德哲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第81-83页
  二、相互作用成分分析第83-84页
 第二节 相互作用中的背景主因素研究第84-90页
  一、判断之行为本身的变量第85-86页
  二、社会交往特性变量第86-87页
  三、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变量第87-89页
  四、主体特征变量第89-90页
 第三节 领域理论是情景主义的吗?第90-93页
  一、情景主义及其发展第90-91页
  二、领域理论对情景变量的解释——兼与情景主义的对比第91-93页
第六章 道德知情、知行关系中的领域理论第93-112页
 第一节 道德知情、知行综合化取向与领域理论第93-96页
  一、道德心理学知情、知行关系的研究取向第93-95页
  二、领域理论探讨道德知行关系、知情关系的优越性体现第95-96页
 第二节 道德知行关系中的领域理论研究第96-104页
  一、道德知行关系中认知范畴的分析第96-99页
  二、特里尔对道德知行关系的领域理论建构第99-103页
  三、对领域理论知行关系的理性思考第103-104页
 第三节 道德知情关系中的领域理论研究第104-112页
  一、心理学对知情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及领域理论的继承第105-106页
  二、领域理论关于道德知情关系的基本观点第106-108页
  三、道德知情关系的领域适应性第108-111页
  四、领域理论知情观之局限与创新第111-112页
第七章 领域理论视野下的道德教育第112-135页
 第一节 超越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新理念与新证据第112-117页
  一、从普遍阶段到领域第113-114页
  二、教育的目的:广义发展与相互作用第114-116页
  三、综合、多层和多维的道德教育实践与策略第116-117页
 第二节 领域理论教育策略和方法第117-132页
  一、道德教育的途径之一:与领域相适应的课程教育第117-123页
  二、道德教育的途径之二:建立良好的道德氛围第123-128页
  三、对道德行为动机的教育——"发展性纪律"与道德自我的发展第128-132页
 第三节 领域理论道德教育观的遗留问题及其启示第132-135页
  一、在理论层面缺乏系统性、充分性以及完善性第133-134页
  二、在实践层面上面临一系列挑战第134页
  三、在思想层面对我道德道德教育具有针对性的启示第134-135页
第八章 领域理论视野下的道德与文化第135-153页
 第一节 文化的道德及其缺陷第135-143页
  一、道德与文化第135-136页
  二、文化的道德——寻求共性第136-140页
  三、文化道德观的局限和不足第140-143页
 第二节 领域理论对道德—文化关系的解释第143-153页
  一、从文化的道德到"道德的文化"第143-144页
  二、领域理论与"道德的文化"第144-151页
  三、领域理论道德文化观的贡献第151-153页
第九章 中国文化下的领域理论研究和思考第153-162页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下的两个领域理论实验研究第153-157页
  研究一:"孝"与道德概念的主题研究第153-155页
  研究二:偷窃犯罪人员对偷窃问题的领域推理研究第155-157页
 第二节 从领域理论的视野看中国道德文化第157-162页
  一、中国文化下的"习俗"与"道德"第157-158页
  二、中国文化下的习俗道德化和道德习俗化第158-160页
  三、中西方文化下道德和习俗的区分第160页
  四、中国道德文化的领域区分性和冲突性表现第160-162页
第十章 对领域理论的反观与展望第162-169页
 第一节 对领域理论的反观和疑问第162-166页
  一、从认知之领域特殊性取向进行的反观第162-163页
  二、从方法论层面进行的反观第163-164页
  三、领域理论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取向?第164-165页
  四、领域理论的道德判断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的一种超越吗?第165-166页
 第二节 对领域理论的展望第166-169页
  一、领域模型——尚未完结的建构第166页
  二、领域分类——作为方法的渗透第166-167页
  三、领域视野——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新启示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动态规划的苏州工业园区内河港口规划及运作模式研究
下一篇:企业财务流程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