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环境共生及住区外部空间概述 | 第8-9页 |
二、研究范围界定 | 第9-10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共生理念的探讨 | 第12-34页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 | 第12-19页 |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 | 第12-15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15-18页 |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环境共生理念与发展 | 第19-25页 |
·国内可持续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国际环境共生理念发展现况 | 第21-25页 |
第三节 环境共生住宅的定义及手法 | 第25-31页 |
·环境共生住宅定义 | 第25-28页 |
·环境共生住宅的手法 | 第28-31页 |
第四节 我国对环境共生理念的探讨 | 第31-34页 |
·我国发展历程概述 | 第31-32页 |
·我国可持续建筑指标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环境共生住宅理念的应用探讨 | 第34-46页 |
第一节 城市住宅的发展义题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城市住宅外部空间规划的探讨 | 第36-38页 |
·外部空间规划的发展 | 第36-37页 |
·外部空间规划的功能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环境共生住宅理念的应用 | 第38-43页 |
·东京世田谷区深泽公营住宅小区 | 第38-41页 |
·日本武藏小金井住宅 | 第41-43页 |
第四节 环境共生住宅理念在我国的应用 | 第43-46页 |
第三章 规划方法的建立 | 第46-59页 |
第一节 规划架构与准则 | 第46-48页 |
·规划架构 | 第46-47页 |
·规划准则的建立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规划准则的订定 | 第48-52页 |
·生态环境保育规划手法 | 第48-49页 |
·地区环境协调规划手法 | 第49页 |
·建筑内外关联规划手法 | 第49-51页 |
·集居生活规划手法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外部空间规划流程 | 第52-59页 |
·基地现况分析与特性调查 | 第52-54页 |
·环境共生住宅外部空间发展计划制订 | 第54页 |
·管理维护计划 | 第54-59页 |
第四章 运用规划实例模拟—以台北市潭美住商大楼新建工程为例 | 第59-79页 |
第一节 基地环境调查与分析 | 第59-66页 |
·基地概述 | 第59-60页 |
·自然环境 | 第60-62页 |
·地区、自然及人文调查 | 第62-65页 |
·基地发展要点方针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基地建筑规划内容 | 第66-77页 |
·设计概念 | 第66-67页 |
·规划项目设定 | 第67-77页 |
一、生态环境保育规划项目 | 第67-68页 |
二、地区环境协调规划项目 | 第68-73页 |
三、建筑内外关联 | 第73-76页 |
四、集居生活规划 | 第76-77页 |
第三节 管理维护计划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