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三、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方式的发展轨迹 | 第15-26页 |
一、传统救助以物质救助为主的阶段 | 第15-18页 |
二、以物质救助为主、精神救助为辅的阶段 | 第18-19页 |
三、以能力救助为主要内容的阶段 | 第19-22页 |
四、对现有社会救助方式的评述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权利救助 | 第26-38页 |
一、权利及权利救助概念的界定 | 第26-30页 |
二、社会救助中“权利”发展的进程 | 第30-31页 |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权利发展现状及原因 | 第31-37页 |
四、权利救助的引入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权利救助的实现机制——公力方式 | 第38-53页 |
一、权利救助的实施主体 | 第38-39页 |
二、权利救助依托政策机制的建立 | 第39-40页 |
三、权利救助实现的公力方式——组织增权 | 第40-48页 |
四、权利救助的实现机制(二)——劳动增权 | 第48-53页 |
第四章 权利救助的实现机制——自力行为 | 第53-62页 |
一、权利救助自力行为的自然法依据 | 第53-54页 |
二、权利自力实现的相关理论 | 第54-55页 |
三、权利救助自力行为的理论阐释 | 第55-56页 |
四、权利自力救助系统 | 第56-57页 |
五、权利自力救助的途径 | 第57-62页 |
第五章 总结和讨论 | 第62-66页 |
一、权利公力救助和自力救助的理论统一——救助对象权利的自我救助 | 第62-63页 |
二、权利救助——对被“剥夺”和缺失权利的“归还” | 第63页 |
三、讨论和不足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73页 |
详细摘要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