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5-35页 |
·近岸海域现代沉积环境研究 | 第15-22页 |
·沉积环境及其判别标志法 | 第15-16页 |
·近岸海域沉积物来源 | 第16-17页 |
·沉积速率 | 第17页 |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17-21页 |
·我国近岸海域现代沉积环境研究概述 | 第21-22页 |
·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 第22-35页 |
·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 第22-23页 |
·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 | 第23-25页 |
·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累积 | 第25页 |
·沉积环境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25-28页 |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研究 | 第28-29页 |
·沉积物中重金属测定值的校正 | 第29-31页 |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31-32页 |
·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2 厦门海域自然位置与地质背景 | 第35-40页 |
·自然概况 | 第35-37页 |
·地理位置 | 第35-36页 |
·气候特征 | 第36页 |
·水文特征 | 第36-37页 |
·地质地貌条件 | 第37-38页 |
·地质构造 | 第37页 |
·地貌特征 | 第37-38页 |
·厦门海域的研究历史及开发利用 | 第38-40页 |
3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 第40-46页 |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40-43页 |
·表层样站位设置 | 第40页 |
·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40-42页 |
·沉积物柱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42-43页 |
·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43-46页 |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43页 |
·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有机碳、硫化物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沉积物含水率 | 第45页 |
·沉积物密度 | 第45-46页 |
4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第46-62页 |
·粒度参数的意义 | 第46-47页 |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7-54页 |
·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 第47-51页 |
·粒度参数特征及环境意义 | 第51-54页 |
·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第54-61页 |
·九龙江口 | 第54-56页 |
·厦门西港 | 第56-58页 |
·同安湾口 | 第58-59页 |
·厦门东侧水道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5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研究 | 第62-92页 |
·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62-73页 |
·主要金属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62-67页 |
·沉积物的粒度分异对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67-71页 |
·AVS 和TOC的分布特征 | 第71页 |
·重金属元素在厦门海域的富集因素探讨 | 第71-73页 |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 | 第73-82页 |
·重金属元素在各海区的不同形态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74-82页 |
·重金属元素的累积特征 | 第82-90页 |
·各海区柱状样重金属元素含量统计 | 第84-85页 |
·重金属元素在厦门海域的累积特征 | 第85-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6 厦门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 第92-105页 |
·基于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的污染评价 | 第92-98页 |
·沉积物质量标准法 | 第92-93页 |
·地质积累指数(Igeo) 法 | 第93-95页 |
·生物效应浓度法 | 第95页 |
·多元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 第95-96页 |
·综合响应因子法 | 第96-98页 |
·用综合响应因子法对厦门西港重金属污染历史的探讨 | 第98-100页 |
·基于形态学研究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100-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7 结论 | 第105-107页 |
附表1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