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上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 ·构造特征 | 第15-18页 |
| ·构造演化过程 | 第18-19页 |
| ·地层特征 | 第19-22页 |
|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2-45页 |
| ·层序界面标志 | 第22-27页 |
| ·地震剖面的识别 | 第22-23页 |
| ·测井资料的识别 | 第23-26页 |
| ·钻井资料的识别 | 第26-27页 |
| ·层序特征 | 第27-32页 |
| ·层序1 | 第27-30页 |
| ·层序2 | 第30-32页 |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32-45页 |
| 第4章 物源体系分析 | 第45-67页 |
| ·物源方向分析方法 | 第45-65页 |
| ·利用砂砾岩分布分析物源 | 第45-56页 |
| ·利用岩石学特征分析物源 | 第56-58页 |
| ·利用特征元素分布分析物源 | 第58-65页 |
| ·物源体系特征 | 第65-67页 |
| 第5章 沉积体系特征及沉积模式 | 第67-101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67-80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67-69页 |
| ·碎屑颗粒的结构 | 第69-75页 |
| ·沉积构造标志 | 第75-80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80-85页 |
| ·面138-3 井沉积学分析 | 第80页 |
| ·王58 井沉积学分析 | 第80-81页 |
| ·王斜122 井沉积学分析 | 第81-82页 |
| ·莱74 井沉积学分析 | 第82-85页 |
| ·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模式 | 第85-101页 |
| ·河流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 | 第86-89页 |
| ·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沉积体系 | 第89-95页 |
| ·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 | 第95-100页 |
| ·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 | 第100-101页 |
| 第6章 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及控制因素 | 第101-125页 |
| ·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 | 第101-116页 |
| ·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 | 第101-114页 |
| ·沉积体系的剖面演化 | 第114-116页 |
| ·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的控制因素 | 第116-125页 |
| ·物源的控制作用 | 第116-121页 |
| ·构造及古地貌的控制作用 | 第121-122页 |
| ·基准面升降变化的控制作用 | 第122-125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125-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3页 |